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贾烈英院长参加“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7-12-08  新闻来源:国际关系学院 

   12月2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学术研讨会在外交学院举来自京内外的40多名专家学者就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原则内涵、实施路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秦宏表示,为适应当前国内发展的更高要求以及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趋融合的新形势,中国的外交工作逐渐向服务国内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以及服务世界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轮驱动转变。这两个服务相辅相成,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发展好;反过来,只有中国发展好,世界才能变得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和目标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愿意也有能力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外交学院院长助理高飞认为,全球性大国必须要有全球性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把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体系完美融为一体,彰显了中国的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卢静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源于“天人合一”宇宙观、“天下为公”政治观、“和而不同”社会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也基于近70年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外交宝贵经验,还是对世界主义思想、共同体意识等世界文明精华的承续与创新,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西方国家的全球化理论。近代以来的全球化理论,包括英国的殖民主义、美国的霸权主义,是导致冲突和战争的根源,是造成世界经济分化、健康鸿沟、数据鸿沟等深层问题的根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矫正了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弊端,打破了二元思维、“赢者通吃”的哲学、利己主义的偏见,建立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认为,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对西方既有国际关系原则和思想的超越,有助于破解“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西方逻辑下产生的国际关系困境,有利于化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现实道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孙恪勤谈到了如何推进与西方大国的协调和合作。以中德关系为例,虽然中德之间存在诸多分歧与差异,但两国合作已从双边经济、政治、文化层面扩展到国际领域。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下,在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以及在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等方面的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孙恪勤认为,中德合作的经验广泛适用于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合作。例如,从高层出发加强战略对话;在各个层面广泛建立对话沟通机制;扩大利益交汇点,管控好分歧。

  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秘书长凌胜利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经历双边、地区到全球的阶段性发展,其中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至关重要。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需要从点滴做起,而一带一路有利于增进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赢,融合周边地缘政治、安全、经济因素,拉近地缘关系,为梦想变成现实插上最强有力的翅膀。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外交学院分中心主任郑启荣表示,完善全球治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取向、构建主体、构建方式等方面高度契合,参与全球治理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新时代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已经从“积极参与”转变为“深度参与”,通过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有利于中国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进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者与塑造者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贾烈英就新时代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发言,他认为,当前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处于转型期,中国对联合国的贡献将越来越大,不仅限于人力资金支持,还有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理念。中国道路将为联合国的共同价值注入新的动力,中国已经成为了国际公共产品的有力提供者和联合国宪章精神的坚定捍卫者。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