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北语学子聆听“名家领读经典”系列课程第六讲

发布时间:2017-11-24  新闻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11月23日晚,“名家领读经典”系列课程第六讲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讲。北语学子准时到场聆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对“一带一路:再造中国,再造世界”的讲解。

20171124第六讲王义桅——一带一路:再造中国,再造世界110


王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何建设一带一路”;如何建设“一带一路”。王教授讲到,通过说文解字,就能明白,“一带一路”四个字可谓浓缩了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和五千年文明智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对别的国家产生吸引力,这就具有了世界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引发的国际社会广泛反响,更是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迁。

20171124第六讲王义桅——一带一路:再造中国,再造世界646


“一带一路”,全称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21世纪”。“一带一路”首先是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其核心词是互联互通——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鲜明体现21世纪特色。第二个讲“带”,是经济带经济走廊与经济发展带,是中国改革开放模式经验的体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第三个讲“路”。中国人有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在中国,“路”还不是一般的路,是道路,“路”只是实现“道”的一种方式。《道德经》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今天的道就是命运共同体。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条,而是很多很多条,因为它是开放的、包容的。

20171124第六讲王义桅——一带一路:再造中国,再造世界1040


除此之外,教授还从欧洲国家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讲起,提出从人类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一定会提出引领世界未来的合作倡议和价值理念。“一带一路”就承载着这一使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彻底告别了近代以来中西并用、超越西方的思维逻辑,成为领导型国家,;倡议提出后,国际社会不仅仅只谈论中国崛起,而是更多谈论“一带一路”。而国际话语体系从近代几百年拉长到两千多年,从而解构了西方中心论,特别是命运共同体超越普世价值。

如何建设“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是包括健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畅通“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共创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具体的做法分五点,一是注重发挥优势;二是促进互联互通;三是提供一路和一带的载体平台;四是打造节点城市;五是形成发展合力。王教授也探讨了建设“一带一路”的资金从哪里来;如何化解和应对风险;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各种挑战等问题。

除了对一带一路进行讲解外,王教授还推荐了几本好书。王教授在最后的结语是“服务性大国的崛起”,这包含了他对莘莘学子改变中国的期望。讲座中,王教授幽默的言语,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和笑声,简单易懂的例子和亲切的方言更是给同学们留下来深刻的印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希望我们也会在未来为“一带一路”以及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