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人物 -> 正文

在“语言联合国”里描绘世界语言蓝图 英联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恒专访

发布日期:2018-03-12  作者:本报记者 李坤 点击量:

十年前,我们就与当年的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陈卫恒相识,那时的他主持过一系列教改项目、负责过北京奥运会实习生选拔培训、担任过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做一事、专一事、精一事,青年陈卫恒做任何一项工作都全身心投入并且竭尽所能,追求尽善尽美。

今天,陈卫恒作为北语博士生导师、英联邦国家研究中心及中外变音研究中心主任再次与我们面对面,带着更多的精彩经历和深厚积淀,向我们讲述这十载的新经历、新感受。

从外事到外交:心怀国家 专业从容

  2008年,陈卫恒经竞聘上岗,担任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四年后,他经选拨考试,前往美国任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教育领事(一等秘书衔),任期四年。这对他来说是非同寻常的经历也是更为全面的锻炼。

  “‘领事’听起来是一个光鲜亮丽的工作,其实有很多复杂的日常工作和棘手的突发事件。”前两年他主要负责中国留学生工作。刚到洛杉矶,他就遇到了南加大两位中国留学生遭枪杀的恶性事件,还没熟悉工作的他就要马上与外方学校、各方媒体、学生家长等各方沟通。怎么和外方学校沟通合力协助警察把事情查清楚?怎么与国际国内媒体沟通,不至于造成恐慌?怎么与学生家长沟通,获得他们信任并且有效安抚他们的情绪?“那时充分体会到高效沟通的重要性和语言使用角度的考究,一字之差就可能有不同的效果。”之后,管理工作的纷繁,考验着陈卫恒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考验着他的耐心和爱心。“有时很容易迷失在纷繁琐碎的事务中,但我心里始终记住一条:我是中国的外交官,就要为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努力。”他对留学工作还提出了不少中肯建议,部分载于《瞭望周刊》和新华社内参。

  后两年,他负责中国语言文化推广工作。与担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不同,他开始从更高更广的视角看中国的语言文化推广工作。他注意到,孔院作为一个语言文化教学机构,虽然不输出价值观、不输出意识形态,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对交流造成很大影响。中方教师如何采取美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海外汉语教学,让学生客观了解中西的差异?他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给出建议,领区多所孔院在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都有改善,获评世界“先进”或“示范”孔院。

在美期间,他对美国语言学的发展前沿也有了全面了解。美国语言学家基于世界所有语种材料(7000余种)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做法,让他印象深刻。他认为,中国作为大国,也应建有自己的全球语言资源库,而北语因为拥有众多留学生而优势明显。他暗下决心,“假以时日,我们北语可以建立起最完整的世界语言资源库。”

2015年底,结束外交工作回到北语的陈卫恒,具备了更开放的视野和更平和的心态。他回归外国语学部,开始安心勾勒他的世界语言蓝图。

做研究:立足本土 放眼世界

20171229日下午,新年将至,北京大学对外汉语国际教育学院109教室座无虚席,大家正在倾听陈卫恒报告。他对域外单音节语的揭示,以及单、双音节语孤立语共性的认识让人耳目一新。他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全球语言按照词或词素的典型音节数划分为单/一个半//三和N音节语等类型,从汉语、汉藏语等中国本土语言特点出发按照时空的连续性概括人类语言整体,这一研究路向更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他应邀到北师大、人大、河北师大、天津理工大学等与同仁们交流,形成了系列报告。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这是一张把握人类纷繁语言的蓝图,兼顾求真致用,但仍处于轮廓阶段。更为精细的描绘,需要全面了解世界语言,更需要相应的平台支持。2017年,经教育部和学校批准,“中外变音研究中心”、“英联邦国家研究中心”成立。前者侧重语言本体,先后承办了多次研讨会,并承担有重大课题《中国境内语言变音数据库及理论建设研究》。后者侧重应用,旨在建立北语特色的区域研究范式,它以英联邦50余国的民族或土著语言为切入点,主要关注百姓语言生活,如本地语言、外语、中文和孔院发展、语言康复、语言政策等。目前,中心开展了服务“一带一路”系列学术讲座,专著《英联邦国家前沿问题研究》即将完成,“一带一路”国家民族语言文化通识课程也将开课。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显示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胸怀。我们北语如何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需要,在对全球语言整体关注的基础上,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学科,值得深思。”陈卫恒认为,中国走向世界,需要语言铺路,需要世界语言资源库的建立及熟悉当地各种语言的人才,北语应为国家培养这样的人才,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借此有更广阔的出路。他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们了解他国文化和民族,由此拥有世界胸怀和国际视野。


做教师:为师为范 传承学脉

  陈卫恒的偶像是普通语言学的重要奠基人德国人洪堡特。“向外面向世界所有语言,向内面向人类精神最深层,由此破解语言编码的奥秘”,这是他对偶像的评价。他书桌上放着一本洪堡特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里面密密麻麻、各种颜色的标注,看得出来是翻阅了无数次。“这是导师徐通锵先生指定的书目,也是我最爱读的理论书,我的学生们也必读。”

  陈卫恒认为,学术是精神旨趣的传承,有着严格的要求,更有着情感的温度。承担着本硕博多门课程、带有多名研究生的他选择和培养学生时,首先强调扎实的外语基本功,也鼓励学生通过比赛磨砺自己,他指导学生排演的《玩偶之家》参加戏剧大赛获得头奖。他鼓励学生了解更多语言或方言,扩大研究视野,因为这是做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基础。“我们上学时就是这样被要求的,理论要‘足够抽象’,但材料要‘足够具体’,而且最好是第一手。”

除了基本功,他重视学脉、精神的延续。2006年,徐通锵先生与世长辞时,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参加恩师的追悼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传承;2016年,为纪念徐先生逝世十周年,“字本位理论学术研讨会”举办,他带所有弟子筹备和出席。他的第一位硕士生朱松波曾说:“那一刻,感受到了薪火相传的使命感。”陈卫恒的学生们毕业了也会时时汇报自己的动态,正巧那几天在外交部工作的朱松波向陈文恒报喜,他荣获了2017年度“外交奖”,还被称为解决洞朗危机的“顶梁柱”。

关于师生、真理的关系,“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名言。但在《求索者: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里作为关门弟子的他写道,“吾爱真理,尤爱吾师。在我看来,不爱老师的人,是无法逼近真理的。只有爱老师,才能与老师同品逼近真理进程的辛酸;也只有爱老师,才能宽容、理解甚至超越老师前进途中的挫折与不足,并与老师一同展望未来的工作。”

陈卫恒常用“一滴水”的意象来鼓励自己和学生。为学,他希望有滴水穿石的韧性,追求从一滴水概括出H2O的结构规则;做事,他希望有一滴水的灵活变化,对境遇能顺其自然;做人,他希望有一滴水的纯净,活得单纯;团队中,他欣赏一滴水的协作能力,汇入江波形成力量。他由衷感谢、感激、感恩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

青年时期的陈卫恒去过世界很多地方,也喜欢尝试各种工作,译员、电台节目主持、教师、外事和外交工作人员等,“语言相关能做的事,几乎全做过”。人到中年,他回到北语这个“语言联合国”,专心务学。这由动而静的转变,与其偶像洪堡特相仿。“之前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今天研究做的语言修炼。感谢人生机缘,让我能在这里静悟人类语言奥妙。希望我能早日绘出那张世界语言蓝图。


11最美北语人 陈卫恒

陈卫恒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