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第十八届世界大学生汉语桥中文比赛意大利暨圣马力诺赛区预选赛在帕多瓦市如期举行,比赛由汉语语言文化能力、汉语演讲、即兴问答和才艺展示四个环节组成。经过长达八小时的激烈角逐,米兰圣心孔院学生代恩礼(Paolo De Giovanni)获得冠军,将代表意大利暨圣马力诺赴华参加决赛。

回忆这场比赛,代恩礼说:“这个第一名不是我一个人的,它更像是所有学习汉语、热爱中国文化的意大利学生的第一名。”今年恰逢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孔子学院建院十周年,代恩礼把预选赛冠军当作贺礼送给圣心孔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代恩礼出生于米兰北部的阿尔登诺(Ardenno)。这个距离米兰车程一个半小时的小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布雷加格利亚山脉(the Bregaglia)温柔地将这座小城环绕,阿达河(Adda River)从小城前缓缓流过。夏季群山叠翠,碧波荡漾;冬季白雪皑皑,河水也被冰雪覆盖。也许是在这般宁谧的环境中长大的缘故,代恩礼比同龄人多了些沉静与稳重。
代恩礼平日喜欢看书,偏爱史书和历史传奇,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是情有独钟。谈到书,不善言谈的代恩礼眼里闪起了光芒,开始如数家珍。他完整地看过巴金先生的《家》和《春》,最近正在看《秋》。他还看过中文版的《历史是什么》,大多数人眼中晦涩的理论名著,于他而言,却是历史学入门专著。“这本书其实很有趣。我把它当成故事去读,享受着整个过程。我不仅完善了史学观,也学到了许多历史专业词汇的中文表达。”
除了看书,代恩礼也喜欢骑自行车。他曾一年骑行1万多公里——北京到米兰的飞行距离仅为6千公里左右。骑自行车这个爱好让他的体魄更加强健,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力,让他更为坚毅。
以史为镜,经世致用

代恩礼是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历史专业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史与中意关系。他选择历史专业是兴趣使然,不过也有更为深刻的原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代恩礼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他认为要了解现在,就必须要先了解过去。在旁人眼中或许有些无聊的历史,在他看来则是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研究历史的人则扮演着故事讲述者的角色,他们的任务是在浩若烟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尽可能地为听故事的人呈现一个相对真实的历史。他又补充道,之所以说“相对”,是因为每个历史研究者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这些无疑都会影响到史实的还原。
选择近现代史则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诚然,古代历史对现代生活也有参考价值,但代恩礼觉得近现代史——尤其是这一百年来的历史,能更好地解释现在种种情形背后的原因。近两百年前,林则徐出于“开眼看世界”之主张,组织翻译编纂《四洲志》;而今,代恩礼出于相同的目的选择研究中国历史。
邂逅中国历史是机缘巧合,却又冥冥之中自有定数。2014年,代恩礼在圣心孔院意方院长竺易安教授(Elisa Maria Giunipero)开设的《中国历史》课程中,首次走近了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此前,同大多数的意大利人一样,他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新闻报道中的地标天安门。
“意大利的史学研究者大多着眼于意大利或者欧洲历史,很少有人将眼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当然这并不是说意大利和欧洲历史没有研究价值了,我只是想研究一些鲜有人涉及的领域,看一看那些鲜有人见过的风景。”代恩礼表示,这是他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与中意关系作为自己研究方向的初衷。
心念旧恩,礼以琮玉

代恩礼的中国名字是他的第一位中国老师取的,特别符合他的气质。老师缘何为他取这样一个中文名已不可考,但“心念旧恩”与“礼以琮玉”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他的名字和他的性格。
代恩礼第一次接触中文始于2014年。出于兴趣,也为了能获取第一手的中国历史史料,代恩礼开始在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他白天学习历史专业相关课程,每周两晚在孔院上汉语课,他就这样坚持学习了一年半。
2015年夏,代恩礼大学毕业,决定给自己一年时间到中国学习汉语,近距离了解汉语、了解中国。他向圣心大学国际处提交了留学申请。对于一个非汉语专业的学生申请去中国留学,国际处的老师毫不掩饰地表示惊讶;不过还是好心地告诉他不必担心,中国的学校会提供零基础起点的汉语课。就这样,代恩礼进入了北京语言大学速成学院学习。
但他并没有如国际处老师所预料的那样从零基础开始——通过在圣心孔院的学习和他自身的努力,他直接进入了初级班。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让代恩礼进步飞速。上午学到的生词、语法和句型,下午就能用上,这样的成就感让勤奋的代恩礼加倍努力。2016年春期,他跳级升入了北京语言大学中高级班。当时教他汉语综合课的袁金春老师现在依然对他评价很高,得知他参加汉语桥比赛时,还鼓励他、为他拉票。
结束了一年的留学生活,代恩礼回到米兰圣心大学攻读研究生,而后又于2017年春季回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这个学期,他是高级班的学生。
中高级班的学生普遍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他们很难获得初级时的成就感了,学习的语法和词语往往晦涩难懂,又不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代恩礼也遇到过同样的困扰。“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突破,后来我试着阅读中文原著,然后找到了学习中高级语法和词汇的成就感。同时,我越学习越喜欢,越研究越有兴趣。”这样的劲头,对他的汉语学习也大有裨益。
与大多数汉语学习者不同的是,代恩礼觉得汉语口语是最难的。一来因为他比较内向、害羞,二来是由于自我认知作祟。他讨厌那种不知道如何正确、完整表达自身想法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这或许也是他努力学习汉语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期间,他去过许多城市。他造访过苏州园林、赏过南京鸡鸣寺的樱花、品尝重庆的小面与火锅……这些无不让他印象深刻。而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则是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看降旗仪式——那是他到中国的第一个月。恰逢国庆,他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天安门,和人群一起看降旗仪式。当五星红旗伴随着夕阳缓缓降落,他第一次真切感觉到自己真的到了中国,到了北京,到了这个他还不了解中国时就知道了的天安门广场。
同学少年,未来可期
代恩礼是在汉语桥比赛前一个月决定参赛的。这一个月,他显示出了极高的配合度,几乎每天都到孔院办公室报到,学习才艺。说出来没人会相信,这个在比赛中身着汉服、镇定自若弹奏古琴的意大利人,只学了三周的古琴。三个星期,从完全不了解古琴,到能够默背曲谱、完整无误地演奏一首古琴曲,除了用功,恐怕没有其他词语可以形容。

他的确非常努力,在孔院学完曲子后,他回家还会一遍一遍听原曲并且回忆指法。由于古琴特别的演奏技法,左手大拇指右侧指甲会被磨出凹槽,指甲边的皮肤也常常被磨得通红生疼,但他依旧坚持练习。他自己准备笔试、自己写演讲稿、自己思考即兴问答的题目,即使在比赛前一周去巴黎查询史料时,也忙里偷闲回忆琴曲、练习演讲。有这样自律又勤奋的学生,指导教师的工作分外轻松。孔院的老师常常夸奖他:“保罗一定没问题的!”他则地道地回答“您过奖了”,这时老师又会说“保罗就像古人说的谦谦君子”,这时他又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捂住脸说:“您这样说,我都脸红了”。这个时候,才会感到持重的他也不过刚刚二十出头而已。
比赛前,他就预计自己一定会挺进前三;对于第一,他则表示是意外之喜,并没有过分的期待。也许正是抱持这样的平常心,他才在最后的加试赛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月也正值他硕士毕业,汉语桥预选赛冠军为他的硕士学习生涯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谈到未来的打算,这个刚刚硕士毕业的年轻人说,他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目前,他的兴趣是做研究,所以他会申请博士,继续深造。
这一切看似是最好的安排:于他自身,硕士毕业是对历史专业素养的认可,汉语桥预选赛冠军则是对汉语学习的认可;于圣心孔院,这个冠军则为建院十周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这一切却又是那么理所当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是代恩礼准备汉语桥,甚至是他到目前为止生活的写照。

对其他正在学习汉语的意大利人而言,代恩礼的故事如同一针强心剂,注入他们心田,让他们看到了更多可能,也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争当新时代的“马可波罗”。而对于其他不了解中国的意大利人,这是他们关注中国、关注中意关系的良好开端。桥梁已经架好,往来的行人车马还会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