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孔院新闻 -> 正文

“海上丝绸之路——时空视角下的中国与远西”

发布日期:2021-03-08  作者:孔子学院事业部 点击量:

当地时间3月1日18点,由波恩孔子学院与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主题系列网络研讨会准时拉开帷幕。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廉亚明(Prof. Dr. Ralph Kauz)以“海上丝绸之路 ——时空视角下的中国与远西”为主题开启了本次系列研讨会的首个讲座。由波恩孔子学院德方院长杨梅妍博士(Dr. Katja Yang)和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徐燕博士(Dr. Yan Xu-Lackner)共同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

廉亚明教授,德国著名汉学家,伊斯兰学者,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元明时期的历史,伊朗、中亚与中国的关系。自2010年起担任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同时也在关西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南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本次讲座从中国视角出发重点介绍了明朝时期(主要为15世纪)伊朗—阿拉伯地区与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廉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印度洋独有的季风气候为远洋航行带来的益处与弊端,利用季风航行速度固然比往常快,但为了等待季风到来则也要耽误数月之久。中国自汉朝起就开始了航海活动,往后的数千年里,不论是航海技术还是造船技术都愈发成熟。在中国的远航历史中,阿拉伯—伊朗地区的港口城市对往来船只的贸易、补给都尤为重要,这其中就有位于霍尔木兹海峡的霍尔木兹岛,霍尔木兹岛面积不大,岛直径仅为7千米,却曾是西印度洋最大最繁华的港口城市之一,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就曾到达过这里。此外,听众还详细了解到郑和七次远航的具体时间,途经港口及航行路线。廉教授指出,郑和远航并非民间自发的私人贸易活动,而是由国家支持的朝贡贸易,为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传播中华文化,宣扬国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此次讲座以中国视角讲述了15世纪印度洋西岸阿拉伯—伊朗地区对中国远洋航行重要的港口城市以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行动路线,对听众了解古代中国航海历史及与阿拉伯半岛、伊朗地区建立起来的联系,对促进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