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呼吁全社会提高认识,重视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长期以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始终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中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是一项难点工作。为加强我校教师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能力,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于9月28日面向培养单位相关领导、辅导员以及心理咨询师团队开展了案例督导暨“高关怀学生的甄别与应对”培训。
本次督导与培训邀请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督导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实践与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注册社工苏细清博士担任督导师与培训专家。我校学工与研工领导、辅导员以及心理中心专兼职咨询师等二十余人参会。会议由心理中心主任王颖主持,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遵循保护学生隐私的保密原则,与会成员均在会前签署保密协议。
首先进行培养单位学生案例督导,基于一例涉及心理危机的复杂案例进行研讨。苏细清老师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她从辅导员、咨询师与社工的不同视角,为报告案例的辅导员进行专业工作督导。苏老师指出,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人,在及早发现与早期干预中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要做好专业转介。辅导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界限,做好守护、沟通与转介配合工作。辅导员承担沟通枢纽的重要职责时,需要连接学生、家庭与学校,发掘学生与家庭的资源。苏老师对辅导员提出的督导问题进行了从个性到共性的解答和拓展,此外,苏老师还以社工的视角带领大家了解一个成熟完备的学校支持系统可以如何发挥作用,促进与会者反思现实并思考如何在现实层面完善相关工作,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在案例督导结束后,苏细清老师以“高关怀学生的甄别与应对”为题,为中心的咨询师团队以及部分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苏老师悉心归纳总结了甄别工作与应对工作的“工作纸”,结合在实务工作中可以使用的专业工具,结合案例讲解了面对危机情况可以采取的具体干预措施。这些工具方法,可以帮助咨询师与辅导员识别和关注“需要高关怀的学生”,也可随着工作进程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苏老师指出,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可以秉持“谈而不判不议”的基本沟通原则,专注于学生当下的想法和感受,仔细倾听、保持冷静,切忌使用责备或批判的语气。即使在危机的情境下,也应与学生的情绪同在,发掘学生身上的保护性因素并帮助学生缓和情绪。
与会老师们表示在本次督导与培训中收获颇丰,包括:学到了关于应激性精神反应、创伤性事件干预时机等专业知识,对于危机识别与转介有了更强的信心;更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危机案例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明确了专业的边界;学会了更多地倾听学生的情绪,并使用与学生同频的情绪词进行沟通等。本次研讨学习提升了我校辅导员与咨询师的危机预防干预技能,促进了辅导员借鉴专业视角开展学生工作,也为咨询师提供了近距离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机会,为后续沟通与合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更多动能。
长期以来,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密切关注北语学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与我校各职能部门及培养单位通力合作,共同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不断做出努力。通过举办培养单位学生案例督导研讨会,使辅导员群体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能力得到针对性指导,各部门协作效率也有明显提升。中心将继续开展专业支持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更强有力的保障。
(责编:王隽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