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落实《北京语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提升人才培养的体系和质量,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2022年3月24日上午召开了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内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人才培养双一流大学的三位资深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系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海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中心主任、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执行秘书长、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方长平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JIP)主编孙学峰教授。教务处刘宝霞副处长、丰文秀老师,国关学院贾烈英院长、马方方副院长、王为民所长、胡王云主任列席了会议。
会议的第一阶段,首先由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教授介绍了本学院近年来的总体发展概况、三个下设专业的建设进展。随后,王为民教授作为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负责人介绍了该专业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和特点特色、培养方案的核心原则和修订状况,以及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马方方教授作为国际事务与国际专业的专业负责人介绍了该专业的发展历程、培养体系以及课程内容。胡王云老师介绍了最近4年间两个专业在保证核心课程体系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实行选修课体系增量化、多元化、差异化、区分化发展的思路和进展。
会议的第二阶段,三位专家分别对北语国关《国际政治专业培养方案(2022版)》和《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培养方案(2022版)》提出了评审意见和修订建议。专家们高度肯定了两个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合规性、齐整性、丰富性,并由衷赞扬了国关学院在积极作为、担当使命、把握发展机遇不断进取过程中表现出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张海滨教授结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特色经验,提出了加强与校内其他专业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各专业配合国内国际新形势进一步鲜明人才培养方向和主题、拉开专业区分度,以及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师资团队和品牌课程,以打造专业特色和亮点的三项建议。
方长平教授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培养方案建设经验,提出了梳理课程类别、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名称的建议,尤其强调稳固综合性、基础性核心课程体系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与此同时,丰富专题性、国别性方向课课程体系以充分融合北语特色,在培养跨文化人才、国际组织人才方面提质增效。
孙学峰教授结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发展的独特经历,就专业发展的学校顶层设计和学生培养的跨专业融合路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就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措辞、学分设置、研究方法课内容,以及选修课清单样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细致清晰、操作性极强的解决方案。
三位专家传经送宝,基于自身多年专业工作的经验和积累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具体的建议,为国关学院下一步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鲜明了旗帜、捋清了思路、确定了方法。
会议的第三阶段,大家就如何加强与校内校际兄弟单位合作共进,如何适应国内人才培养与就业新形势调整本科生、硕士生培养的方式方法,如何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板块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
会议在历经两小时后顺利结束。本次论证会不仅为国关学院“十四五”期间人才培养工作规划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国关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彰显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期工作提供了借鉴。对于北语国关而言,既是人才培养“三年一大改,每年一微调”动态调整机制的阶段性助力和成果,也是加深与北大国关、人大国关、清华国关之间兄弟情谊的又一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