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七志斋藏石》是于右任先生在民国期间搜集的汉至宋代石刻墓志的总称,其中大多数是北朝墓志,共387方。1935年,经杨虎城将军之手,这些名石被转赠给西安碑林。
《鸳鸯七志斋藏石》是上个世纪初西安碑林在藏石方面的最大收获。
谈起《鸳鸯七志斋藏石》,必然要从河南洛阳邙山说起。邙山,景色宜人,土质疏松,自汉代以来就被视为死葬的“风水宝地”,民间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民国初年,这里成了盗墓贼的天堂,许多无价之宝被国外的江洋大盗掠走。面对这一现实,充满爱国之心的于右任先生痛心疾首。
“为了保护国家文物,从民国初年起,于右任先后收集了从汉代至宋代的墓志387方,均来自洛阳邙山。他收藏的墓志中有七对夫妇的墓志,而素以风雅见称的于右任便给自己的书斋起了一个浪漫而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鸳鸯七志斋’,其收藏的碑石因之也被称为《鸳鸯七志斋藏石》。”据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于右任曾有意将这批碑石运回故乡陕西,因当时铁路未通至西安,便先运到北平,保存在西直门内菊儿胡同一座旧王府的后院内。1935年中日关系紧张,平津受到日军威胁,于右任委托杨虎城设法将藏石运回西安保存。这年冬天,杨虎城派马文彦赴被北平,在宋哲元帮助下,将这批墓志用火车经由郑州转陇海线顺利运回了西安。当时整修碑林尚未开始,便由陕西省教育厅予以接受,暂存文庙。
1938年整修竣工之际,藏石由孔庙后门运入碑林,在此之前,碑林中唐以前的碑刻很少,墓志收藏也不多,《鸳鸯七志斋藏石》入藏碑林,恰好弥补了碑林藏石的缺憾,大大丰富了碑林的内涵。然而,当整修碑林工程结束,《鸳鸯七志斋藏石》被安置在第八陈列室内,抗日战争已经爆发,而且局势日益严重,日军已逼近潼关,并开始对西安频频空袭。这批藏石刚刚有了一个归宿,又要同其它碑林藏石一样,面临着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灾难。整修之后随即成立的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在对碑林重要藏石采取保护措施的同时,也于1940年6月将《鸳鸯七志斋藏石》的大部分挖坑深埋于碑林东院,以防不测。所幸日寇的铁蹄终究未能踏进潼关,藏石完好无损地度过了八年抗战。1947年8月至9月,当时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将所埋墓志全部起出,重新嵌置于第八陈列室楼下。新中国成立后,这批墓志中精品被陈列于碑廊中,供游人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