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复旦大学杨乃乔教授做客比较所中外文化名家讲坛

发布日期:2010-04-28  作者:比较文学研究所 易思屹 点击量:

4月26日下午,我校比较文学研究所与超星数字图书馆合办的“中外文化名家讲坛”邀请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杨乃乔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从《干妈》到《剪出四季》——论民间剪纸艺术的生态美学原则”的讲座。比较文学研究所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杨乃乔教授首先介绍了《干妈》这部“中国第一部自觉且全面地以电视摄像语言叙述原生态民间剪纸艺术的湿地文化电视片”,以及片中的主角王桂英和导演马凯臻。他们都是民间艺术的保卫者,自觉不自觉地坚守着生态美学原则。片中的王桂英是苏北农村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以剪纸记录着她的日常生活,艺术是其存在本身。这非常不同于中国当代美术的商业性,那种类似于上个世纪20、30年代旧上海青楼 “掮鹰放鹞”的经营模式。然后,他又从生态艺术学及伦理艺术学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探讨了《干妈》这部电视片以及王桂英民间剪纸的艺术魅力。他把海德格尔论述此在的存在论(ontology)理论带入到王桂英剪纸的讨论中,把“to be and to cut”用另外一个术语表达来替换,即“to exist and to cut” :“我在故我剪”。王桂英的剪纸是一位鲜活的存在者在其蜇居地,因日常性生存所需,“王桂英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家就是一个鲜活的在场的此在。”最后,杨先生向在座的师生提出了两个问题,对于王桂英及民间湿地文化,我们究竟是应该圈养还是放养?而在21世纪的当下,民间艺术究竟应该是一种以怎样的生态宣示生命存在的救赎仪式呢?

主持讲座的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高旭东教授认为,杨乃乔教授善于抓住本质问题,他对民间艺术的存在论分析,与他在《比较文学概论》中将比较文学定性为视域的存在论阐发,是完全一致的。高教授也指出了王桂英的民间剪纸欣赏的一些悖论。杨教授回答了比较文学所博士生李学萍的提问,讲座在热烈掌声中结束。超星数字图书馆全程录像。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