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陶东风教授为我校师生作跨文化讲座

发布时间:2011-06-17  新闻来源:人文学院 何云燕 

6月16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陶东风教授在教四楼320会议室为我校广大师生做了题为“文学与记忆”的讲座,这是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二十八讲。

陶东风教授首先说明本次讲座基于他即将发表在《文艺研究》第六期上的一篇文章,由之延伸为本讲座的主题:“文化创伤记忆与见证文学”。陶东风教授认为,20世纪是一个人道主义灾难深重的世纪,法西斯主义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灾难,曾给公共世界领域带来深重的危机。我们应该如何直面历史、回归人性、建构未来?为了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陶东风教授通过引入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杰弗里?亚历山大的文化创伤记忆理论,对国外的见证文学进行了详细的评介。

陶东风教授指出,文化创伤记忆是一种建构行为,是集体性修复文化创伤的活动,需要有能使公众产生反思能力的文化机制和先驱者。接着,陶东风教授依据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丁《如何以言行事》一书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化创伤记忆构建的过程和要素进行分析,重点陈述了文化创伤记忆建构的三个因素:言说者,言说的公众对象与及言说的历史文化语境。此外,陶东风教授还对创伤书写进行了辨析,指出创伤书写的几个要点:一,痛苦的性质,即事实层面要澄清创伤的深层原因;二,受害者的性质,即谁是受害者,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三,受害者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联系;四,责任的归属。陶东风教授强调,文化创伤的公共化、客体化和例行化能够扩大社会认识和同情的范围,提供通往新社会团结形式的大道。

陶东风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充满了深切的现实人文关怀,激发了在场师生的认真思考。我校人文学院李庆本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比较文学研究所周阅教授也出席并就讲座内容进行了回应。参加此次讲座的同学包括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偌大的会议室座无虚席。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自己的一些疑问与思考与陶东风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直至天色已暮。

跨文化系列讲座自08年5月开展以来,邀请了乐黛云、郭鹏、郁有学、马龙潜、丸川哲史、王德胜、杨慧林、陈炎、郭军、王新生、王岳川、王宁、Arthur Asa Berger、Joseph M. Conte、宁一中、曹顺庆、董学文、P.H.Gobster、朱国华、李勤、Brendan Harkin、陶德民、刘悦笛、李怀亮、金元浦、张晶、刘小枫等中外著名教授学者前来讲演,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校际、中外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