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著名学者、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阿莱斯·艾尔雅维克(Ales Erjavec)因黄卓越教授的邀请前来北京语言大学访问。此次活动采用了自由提问、漫谈与讨论的形式,相关专业的青年老师、博士生、硕士生们参与了活动,并都用英语与艾尔雅维克教授直接对话。
阿莱斯·艾尔雅维克(中文也有译为“阿列西”的)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美学家。他毕业于卢布尔雅那大学,后在巴黎美学学院(C.N.R.S)学习。1993年前往加州伯克利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他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担任国际美学协会会长,并在多国学术机构担任学术兼职和名誉职位。目前担任斯洛文尼亚科学和人文研究院哲学所所长,卢布尔雅那大学、科佩尔大学美学教授和文化研究系系主任。他的数种著作已译成中文。
在讨论与回答环节中,艾尔雅维克教授回顾了他的研究经历,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后社会主义之现状》写作的契机和过程。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与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各国又有一定的相似性,由此促使他展开了相关课题的研究。谈到《图像时代》这本著作,他认为类似文本性话语与图像所指之间的紧张关系还存在于很多其他领域。不仅只有图像参与民族性的构建,从标志性的地理环境到一本国际发行期刊的命名都体现出了这种趋势,民族性被越来越多地突显出来。在谈及中国当代艺术时,他认为艺术不能被简单的看做一种历史的政治性的表达,但艺术的确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必然会受其影响,尤其是在社会变革的时期,艺术相应地会更具活力,如柏林墙倒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德国,以及同一时期的中国,都是明证。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中国艺术回归平淡,变的不那么有趣了。但是近十年来,中国艺术越来越活跃。在经典、传统、古老的艺术形式中发现新的价值,这使中国艺术渐渐成为亚洲甚至世界上最具活力的艺术之一。这与先锋艺术很不同,可能先锋艺术很难在五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其先锋性,因此他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很乐观。在全球化时代下,经济危机以及生态危机都会成为当代艺术产生的背景,艺术和艺术家们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在座谈过程中他还就意识形态概念的沿革、“美学革命”发表了看法,就中国文学、美学和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参加座谈的师生们进行了讨论。
最后,艾尔雅维克教授特别称赞了本次交流会的形式,认为大家的提问和讨论开阔了思路,带来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