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4日,一个下着淅沥小雨的舒适惬意的夏日,在古色古香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临琼楼2层,文津讲坛第718期讲座如期举行。我校钱婉约教授受邀主讲“中外交流史系列之二”,为大家带来题为《晚清民国时期日人来华访书》的讲座。
钱老师首先介绍了历史上日本从中国输入书籍的四个阶段:遣唐使中的留学生(僧)带回中国书籍;五山僧侣的民间交流;江户时期长崎商船带回中国琴棋书画和明清小说;近代日本文人学者到中国访书、购书、掠书。接下来,钱老师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日人访书的时代政治背景、学术背景以及主要访书形式。
随后,钱老师主要讲述了晚清民国时期内藤湖南、田中庆太郎等人来华访书经历、收获,及与中国学者的交往。还讲到两位中国学家平冈武夫、吉川幸次郎来中国访书的趣闻。介绍了岛田翰作中使三菱财团购入“皕宋楼”珍宝典籍的经过。讲座还为大家展示了许多珍贵图片。
钱老师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日人来华访书的特点和意义。概括了访书的三种类型:从人员结构上来说,大致分为学者的调查研究、藏书机构的采购和书店老板的输入。日本近代对中国汉籍的需求也经历了三方面的转变:1、甲午战争前,作为汉文化修养类书籍的汉籍,如明清绣像小说、历代书画古董等常常被输入日本;2、甲午战争后,受到日本中国学实证主义学风的影响,学界对汉籍的需求转移到社会调查、考古发现、文献搜集和考据研究等方面上来;3、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学界更关注新文艺、新汉籍和语言学类图书。最后钱老师指出,晚清民国时期日人的来华访书构成了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也反映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典籍的认识、汲取甚至掠夺。
现场听众对此次讲座内容产生很大兴趣和热情反响,讲座结束后,多位听者提出问题并交流心得,钱老师也一一作出详尽的解答。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