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罗卫东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北京语言大学重大项目《商周青铜器自名、定名整理与研究》开题研讨会在教四楼204召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赵平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立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志平研究员、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魏德胜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陈双新教授、科研处项目负责人曹晓冰老师以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开题研讨会。
罗卫东教授向大家汇报了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计划和已完成工作。“商周青铜器自名、定名整理与研究”包括三部分内容:1.商周青铜器自名整理与研究。2.商周青铜器定名整理与研究。3.商周青铜器自名、定名形音义综合研究。研究材料范围是《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2012年)与《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2016年),这两套金文资料所收全部商周有铭青铜器共计一万七千余件。同时依据相关书刊,补充2016年之后公布的材料。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用器等六类进行研究。目前已经完成有铭青铜簠、盨、匜的整理与研究。
课题组成员夏宸溥汇报了“兩周青铜盨自名、定名的整理与研究”,梁慧婧博士汇报了“以音证名”“以名证音”的研究思路。
专家们首先肯定了选题的重要性,建议课题组预估课题的高难度。也为课题组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陈双新教授认为自名中“名实不副”的现象,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比方说地方性的混用,两个名称同时在同一时间区域同用等等。同时陈教授建议材料上可以跳出金文,从简帛、甲骨文中找思路,应该广泛涉猎新出土的简帛材料中去。
王志平研究员提出若依据“名从主人”原则,那么地区性和时代性的自名是否要使用,器名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到时代和地域的关联。
王立军教授认为在自名用字的考释上,字形之间是否存在本字与分化字的关系,现有材料尚不足以清晰说明问题,是项目的难点之一。王教授还认为,除了字形,还应当重视字体背后的文化内容。定名的标准,使用哪个字作为规范字,也需要斟酌。
魏德胜教授认为,关于自名、定名问题,是伴金石学兴起至今的问题,并非一时可以解决,应当慢慢来,不要急于出成果,欲速则不达。数据库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魏教授也认为,项目的研究材料以金文为主,也应当涉及简帛、甲骨的材料;还应该涉及考古和非文字方面的材料,要考虑到时代、地域的因素。因此也要考虑到系统性的问题,每个器不是孤立的,成套的器物之间,名称之间是否有关联,也值得研究。
赵平安教授肯定了课题的重大意义,认为自名和定名研究,是基础工作,非常重要。宋代以来积累了非常多的成果,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作为重大课题是必要的。同时赵教授也指出这项工作很难,自名问题非常复杂,应当处理好出土材料和传世材料的关系。由于方言和通语的关系,东周时期青铜器自名较乱,应当重视方言材料。
罗卫东教授感谢诸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非曰能之,愿学焉”,课题组师生们愿意在完成课题过程中,整理古文字、古文献、古器物材料,积极向专家们请教,为青铜器自名、定名研究做一点基础工作。诸位老师纷纷预祝该项目进展顺利,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