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中国道路大讲堂系列第二十七讲举行

发布时间:2024-11-08  新闻来源:国际关系学院 阅读量:

11月7日下午,中国道路大讲堂高端系列讲座第二十七讲在北京语言大学教三楼300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老师,他演讲的主题是“研究设计思维养成与国际关系研究能力提升”。本次讲座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北京市高教学会国际政治研究分会协办,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出席并主持。

孙学峰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JIP)主编,世界和平论坛常务副秘书长,曾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系主任,其出版著作《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一书一直是广大国关学子入门研究方法的必读书目。

如何培养研究设计思维和提高研究能力基本贯穿孙学峰老师演讲的全过程,他从什么是研究、研究设计的要素以及怎样培养研究设计思维和自身在教学和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三方面为同学们详尽解释,其中穿插一些简短易懂的案例与核心内容并行,知识与经典案例完全融合在一起,使得整场演讲生动有趣但同时又逻辑严密、引人思考。

对于“什么是研究”,孙老师以“龙生龙,凤生凤”的习语,又或是评书中的“吊死鬼诈尸”来论证研究类知识的“新”和“可靠”这两个关键维度。在社科领域的研究要素方面,其先是以评论文章与研究性文章之比较,向大家阐释研究的“解释规律”这一特性,而后以简易的物理学知识来论证“在研究设计中,研究的前提条件、推论过程与之后的可重复的经验检验是保证研究科学性的关键要素”。

关于如何按照社会科学方法来设计研究,他以“狗”和“风扇”的反案例来说明困惑之于研究的首要且关键的地位,而“冷战后东亚为何能保持和平”则是对研究问题的正向示例;在形成自身研究的因果机制上,他以“脚的大小与数学能力高度相关”这一例子来反证这个X到Y的因果联系实际均是第三方因素造成的,并不能构成逻辑深入的、透彻的因果链;此外他还以崛起国与主导国之间的实力对比研究中的测量规则,向大家展示“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具体的指标的重要,这种操作化须和经验事物联系在一起,以为后续的检验做准备”;在最后的完成检验阶段,其谈到“三方对垒”(即自己的研究解释、竞争性解释以及比较两者的解释力)的关键性,若无这三方面,我们在论证自己的因果逻辑上便会存在较大的虚假相关的问题。

最后,在有限的师生交流问答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提问,孙教授再次以其教材中的主要知识和教学实践中的深刻体会为基础来阐发其深刻的观点,提出许多关于具体研究过程的可操作化建议,为同学们解疑答惑。相信通过这次讲座,大家都受益匪浅,对国际关系研究的认知也更加清晰。

(责编:王雯)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