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来园讲坛”第13讲在教一楼弘成报告厅举行,邀请清华大学吕舟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做了题为“北京中轴线的国际交流与价值表达”的报告。我校师生300余人参加,报告由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黄伟主持。
吕舟教授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文本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协调委员会联合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网络平台副主席等职务。
吕舟教授首先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置的世界遗产项目的发展历程,并强调了评估世界遗产项目考虑的关键要素;详细剖析了北京中轴线的世界遗产价值,指出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秩序观和文明道统,还展现了民族审美意识和礼仪传统;北京中轴线是历史积淀、信仰包容性、社会多样性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是城市管理方式变迁的珍贵记忆,是富于层次又蕴含对比、变化的城市景观形态。吕舟教授在报告中阐释了北京中轴线在古今交融与延续性的表达方面的特点,回顾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12年艰辛历程。最后,吕舟教授与现场师生就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选题、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话题进行了亲切交流。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15个遗产构成要素自北向南依次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
(责编: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