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赵日新教授应邀为人文社科学部学生讲授“汉语方言中的半个音节”。
赵教授首先举例阐述弱化音节的变化及在文献中的反映。汉语方言中存在轻声音节调值模糊、轻短;主元音央化;增生塞尾;声母浊化、边音化或脱落的现象。也因此导致了文献中轻声字的不同写法,例如抖索、抖擞、抖搜等。这些不同的书写形式可以作为判断音节是否为轻声的依据,特别是非入声字写为入声字这一现象。接着他分析了弱化音节与基本音节的关系:弱化音节声母、韵母不存在,只剩下一个时间格;半音节与基本音节合音或使基本音节韵母发生变化。赵教授详细说明了半个音节的书面化问题和半个音节的归宿:最终归宿是基本脱落,前面的基本音节也成为一个正常音节。例如“焦作”原为“焦家作”。最后他论述了半个音节的“借尸还魂”:书面语写为入声字以后,半音节可能借入声字形得以“复活”。例如:真格——动真格的;张家庄、李家庄——张各/格/郭庄、;李各/格/郭庄等等。
赵日新教授表示很珍惜为人文学生讲课的机会。本次讲座作为“汉语言文字学”专题系列讲座之一,使人文社科学部的同学们了解和认识了方言中的语音弱化现象,激发了很多同学对于方言研究的兴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