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人物 -> 正文

打开人生的三扇门 与汉语惊喜相见——专访葡萄牙留学生裴嘉骏

发布日期:2017-11-10  作者:本报记者 王黎黎 点击量:

“人生就是这样不简单”是裴嘉骏的口头禅。在他不简单的人生中,他曾为自己的未来茫然过;他曾为学好汉语不断逼迫自己尝试新内容;他曾在“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上,舌战群儒、过关斩将……他打开了多姿多彩的生命之门。

第一扇门——汉语开启梦想之旅

“在我的认知里,一直都有对中国文化、汉语和中华民族的印象”,谈起他与中国的缘分,裴嘉骏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在葡萄牙,十几岁的他去过中国人开的百货店,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曾令他目不暇接;他也去过中国餐馆,品尝他最爱的中国菜。“我从小就知道有中国这个地方,还有神奇的汉字,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并不觉得陌生。”

上高中前的那个暑假,他跟随家人去参加里斯本图书展,碰巧买到了一本初级汉语教材,而且是针对葡萄牙人编写的教材。虽然之前就接触过汉字,但是真正意义上与汉语结缘,还要算这次自学。这本汉语教材也成为他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汉语教材的本土化问题。虽然是简单的自学,裴嘉骏很快就对汉语有了初步了解,声调、四声、结构、偏旁等给他留下了印象。“我一直对语言很感兴趣,想去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逻辑。汉字是非常特别的语言,跟我学过的德语、拉丁语完全不同,这很吸引我。”

高中毕业的时候,裴嘉骏和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陷入了迷茫,如何选择大学的专业和未来要走的路,成为他日夜思考和焦虑的主题。此时,他父亲为他提供了一条信息,葡萄牙雷利亚理工学院的中葡翻译专业,有两年可以在中国交流学习。“父亲说让我考虑一下,但是我当时就只考虑了一天就决定下来了。”谈起那个决定他命运的时刻,裴嘉骏依然充满兴奋。“我当时模糊地觉得中国正在崛起,学习汉语可能是很好的机会,正所谓物以希为贵。”他的决定令他的葡萄牙朋友很不解,“为什么要学汉语,有什么用呢?”虽然受到了别人的质疑,裴嘉骏却不改初衷,“我一直坚信只要你够好,一定可以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路。汉语是一种工具,借助这个工具,我可以尝试走不同的道路。”

“我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想学习汉语。”他打开了生命的第一扇门,与汉语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了大学的裴嘉骏也开始了汉语学习之旅。“我一直期待着去中国交流学习。”因为北京语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与葡萄牙雷利亚理工学院签署了互换学生交流学习的协议。所以裴嘉骏在打牢汉语基础的同时,对准备大二、大三去中国学习交流翘首以待。他经常跟曾去过中国的学长、学姐交流,聆听忠告、汲取经验,为中国之行做好了充分准备。

第二扇门——汉语引领理想飞翔

裴嘉骏第一次来中国,甚至首次到亚洲的目的地就是北语。“可能有的同学初次来中国觉得很不习惯,难以适应,我倒是从头到尾都很喜欢。”进入汉语学院学习的裴嘉骏切身体验到了沉浸式汉语教学的优势,无论课上教学,还是课下沟通,全部使用汉语。整天沉浸在汉语环境中,能够让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比较自然地习得汉语。

“那时候口语不是太好,跟同学们用汉语交流不多,也没有交到中国朋友。”初来乍到的裴嘉骏在汉语学习之路上遇到了不少困难。点菜的时候,说的最多的还是“这个、那个、谢谢、再见”;打车的时候,听不懂司机的北京话,大部分靠猜。由于第一个学期他所在的班级以葡萄牙留学生居多,有时可以不用汉语交流,这对裴嘉骏来说是汉语学习的一大阻碍。第二个学期,裴嘉骏果断突破自我,选择了没有葡萄牙留学生的班级。“我想逼迫自己更多地使用汉语。”因为班级里多是韩日、欧美等不同国籍的学生,交流的时候,汉语就成为他们口中的“通用语种”。“虽然不是直接跟中国同学交流,但我还是成功地迈出了一小步,能够经常使用汉语。”一年的北语学习让裴嘉骏体验到了汉语学习的酸甜苦辣,其中有他的坚持也有他的付出,“刚开始确实有不少困难,但是我坚持做我喜欢做的事,我就是想说汉语,想学好汉语。”

裴嘉骏大三到澳门理工学院继续交流学习。由于当地的英语环境比较好,他的不少同学开始依靠英语交流。但是裴嘉骏却坚持说汉语,“我来到中国就是为了学好汉语,所以我要说汉语”。“学好汉语”一直是他的坚定信念,他也为之不懈地努力。在快餐店点餐时,即使对方跟他说英语,他也依然用汉语回答;去旁听中国学生的课时,虽然听不太懂,他还是乐此不疲地想听汉语的声音;看不懂繁体字时,他就逼迫自己有意识地学习掌握,希望达到普通中国人的水平;为了更好地提高汉语水平,他课余时间看汉语字幕的动漫和漫画,不断学习新的词汇;为了参加2012年的汉语桥比赛,他成为唯一一个暑假没有回国的葡萄牙留学生。“那三个月,我跟中国朋友一起学习、交流,进步很大。”虽然首次参加大型赛事,他还是进入70强。时隔四年,在2016“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上,他的博闻强记和地道流利的汉语令全场观众刮目相看,在激烈的角逐中,带着一贯宠辱不惊的坦然,他夺得银奖。  

大学毕业后,他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当老师。他成为河北大学的一名教师,教授中国学生葡萄牙语。当然,汉语是授课必不可少的媒介。“别人都说当老师很难,我觉得我的运气挺好的,能够实现我的理想,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样幸运”,裴嘉骏轻描淡写地讲述着自己的教师经历,并将这一切归功于“幸运”。但是理想的实现并不是来自于运气,而是他的努力和坚持。努力学好汉语,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才是他成就理想的隐形翅膀。

第三扇门——汉语助力研究之路

一年的教师生涯让裴嘉骏体会到了做教师的艰辛和快乐,但是他并没有驻足不前, “我还想尝试新的机会,想去做研究,所以我决定去读研。”由于当时申请奖学金的时间紧迫,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申请了北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实当时也很迷茫,虽然我知道研究生是要做研究,但是怎么做研究,研究环境怎么样,能研究出什么成果,我都不太清楚。不过,我想为自己多开几扇门。”扎实的专业基础、流利的汉语让裴嘉骏顺利地成为了北语一名硕士研究生。

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后,裴嘉骏与中国同学同堂聆听老师们的教诲,此时的他不需要特意找语伴练习口语,也不再惧怕听地道的北京话。以前的努力付出此时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助攻器。不过,裴嘉骏的研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对于研究方向我比较纠结,虽然对语音学比较感兴趣,但需要借助各类设备进行实验的研究方法,对我来说比较困难。”在跟导师张惠芬老师多次交流研讨后,汉语教材本土化问题引起了他的兴趣。为了使教材更易被对象国学习者接受,汉语教材的本土化便成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关键一环和当务之急。“我关注的是本土性视角下的汉语教材,到底什么样的教材是最适合葡萄牙人的教材”,凑巧的是,他第一次买到的那本汉语教材也成为了他研究的对象。两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让他对汉语国际教育有了深入认识,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虽然入门时对未来规划不太清晰,但是现在我敢肯定的说我选对了。”

现在裴嘉骏已经是北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我已经不会像硕士时期那么茫然无知,现在跟随导师李宇明教授做语言政策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他清楚地知道博士阶段时间管理十分重要,希望将有限的时间都用在研究上,翻看他的时间管理表,学习成为他的主旋律。“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以写代读,以读助写,研究阶段笔不能懒”,他每天要学习6个小时,充分利用时间的他希望能够顺利完成博士阶段的研究。同时,他也开始了新的挑战——成为北语一名葡萄牙语助教。“这是很好的机会,教学与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对我来说是经验的积累也是能力的锻炼”。“虽然算不上中国通,我也会向中葡的朋友介绍两国不同的文化,希望促进两国人民的交流和友谊”,裴嘉骏真诚地讲述自己的小小心愿。

“我是没有故事的人”,裴嘉骏谈起他的经历如此评价自己。一路走来,他已经为自己打开了三扇门,未来也许还要打开更多扇门,去挑战更多的未知。他并非没有故事,只是在宠辱不惊中,淡定从容地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不简单,变得愈加色彩斑斓……


最美北语人 裴嘉俊

裴嘉俊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