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人物 -> 正文

十万分之一概率的“中奖者” ——北语首例骨髓捐献者人文社会科学学部肖瑛专访

发布日期:2018-07-11  作者:本报记者 李坤 点击量:

初见肖瑛,是通过照片,躺在病床上正在进行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弯弯的眼睛、高高扬起的嘴角、灿烂的笑容,仿佛一颗小太阳,温暖灿烂,带给周围人感动与赞叹,带给远方等待骨髓的十九岁男孩第二次生命的希望。走进肖瑛的世界,发现她不仅是一个善良勇敢的女孩,也是一个学霸,更是一个乐观坚强有担当的90后女孩。

助人是融进血液的品质

2014年11月23日,肖瑛和400多名同学在北语红十字会组织下走进逸夫报告厅采血现场,有了第一次献血经历,肖瑛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帮助素不相识的人,之后每半年就去献血车上献一次血。2016年9月献血那次,被问到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肖瑛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反正是好事,有可能增加患者得救的几率”。

2018年1月9日,肖瑛接到了中华骨髓库的电话,被告知有患者与她配型成功,考虑是否愿意做后续的捐献。当时正在放寒假的肖瑛接到电话感觉很奇妙也很兴奋,“像是买彩票中了大奖一样,很奇妙,这样独特的方式将两个全然陌生的生命联系起来,并且有很大希望能够救活他,不可能拒绝的。”很快,肖瑛回到北京进一步做了HLA高分辨,配型结果依然符合,中华骨髓库再次确认肖瑛的捐献意愿。“我从来就没有动摇过。”之后确定了捐献日程,5月18日注射第一针动员剂,5月22日进行捐献。

捐献之前为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5月18日到22日,肖瑛一共注射了7针骨髓动员剂。注射动员剂会引发腰酸无力等不适感,肖瑛默默忍受着这个过程。“就当作是感冒了一场就好了。”5月22日,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日子,空军总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肖瑛安静躺在病床上看着血液从右手臂静脉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后从左臂静脉回血,整个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大约持续了四个小时。“手臂很累有些酸胀,但没有别的任何不适,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采集结束,血袋放进冷藏箱,由专人全程护送,当晚送到了患者所在的医院。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方法,配型成功非常不易,许多患者因为等不到合适的配型而失去治疗的可能性,许多配型成功的都是亲人关系,而非血缘关系的人相匹配率约为十万分之一。肖瑛成为了全国第7344例、北京市第306例、北语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笑称自己是“中奖者”。一下子获得了许多关注和赞美,肖瑛自己却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接力,红十字会做了动员、采集、配型等等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工作人员贡献了很多爱心和时间,然后医生贡献了自己的医术,大家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只是提供了自己的血液。这么多赞美让我很不安,我没有觉得这件事情值得夸耀,我想但凡能获得这样的机会,任何一个心怀正直与善意的人,应该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助人是融进血液的品质,捐献骨髓之后,肖瑛更加积极地参加相关活动,参加“不忘初心、髓爱前行”北京造血干细胞300例宣传活动,去医院看望儿童白血病患者,“她很有社会责任感,她会向我了解大病政策和民生问题,并且希望自己能做一些事情能帮助到这些病患。”中华骨髓库副主任谭奕提到。

肖瑛一直记得大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结课论文上老师提出的思考题——“我为什么活着?”四年过去了,她对这个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答案和思考:“我们活着在享受着各种社会资源,其实就有义务服务他人,更有义务把社会变得更好。”

勤奋努力是学生的本分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建设社会,我觉得建设社会首先要建设自己。”肖瑛不仅是一个勇敢有爱的女孩,也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她已经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保送为北语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肖瑛在同学眼中是认真学习的好榜样,“写论文期间,她常常从早到晚泡在自习室”。喜欢认真规划、喜欢仔细思考,每天早晨肖瑛会列一个清单,把一天需要做的事情写下来,规划时间,然后一项一项去完成,提早完成了就去挑一两本自己喜欢看的书,享受一下“自由的时光”。她喜欢写日记,在日记中思考和反思。“我觉得大学应该培养自己两个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我一直在努力着。”

“大学是自由读书最好的时光。”肖瑛喜欢读各种类型的书,大二时候作为“读书沙龙”社团的社长组织过许多读书活动。她尤其赞同钱理群的文章《沉潜十年》中的观点:“沉”就是沉静下来,“潜”就是潜入进去,潜到最深处,潜入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要沉潜,而且要十年,就是说要从长远的发展着眼,不要被一时一地的东西诱惑。“现在正是好好建设自己的大好时光,我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三的时候,肖瑛担任班级班长,获得过校级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在求学问的路上,我希望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当班长给了我一个可以为同学们服务,也和每一个同学有了互动的机会,我珍惜这种缘分,所以我愿意用心为每一个同学服务。”肖瑛的辅导员孙迎春老师说,“肖瑛是一个格外懂事的孩子,集体观念特别强,而且做事情有条不紊,认真踏实,大家对她的评价都很高。”肖瑛的舍友申旭娜这样说:“能帮到同学们的地方小瑛总是积极地回应,在宿舍里是我们的‘大姐’,虽然不是年龄最大的那个,但是却是最会照顾人的一个。”

乐观坚强给生命以滋养

相同的是捐赠者的奉献和爱心,相同的是学霸的刻苦和认真,不同的是肖瑛比同龄人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生离死别——大学期间家里至亲的离世,让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巨大的悲伤、痛苦和绝望,“死亡让我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也让我对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念想和盼望,我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尝试过很多种方式,在最后的最后终于跌跌撞撞找到了出口。”乐观是刻在骨子里的,肖瑛经历了这些痛苦并没有怨恨命运的不公,坚强或者说坚韧在这个看似柔弱的云南姑娘身上反而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生活中快乐幸福的事情,我们喜欢接受,同样生活中也有伤心难过的事情,我们当然也要学着面对和接受。”这是肖瑛教育和安慰妹妹的话,也是鼓励自己的话。肖瑛说父母一直都希望她能成为一个独立勇敢无畏的人,她希望把这份勇气传递给尚在读小学的妹妹。

现在肖瑛每周会慢跑三到四次,每次至少五公里,一周游泳一次。“我希望自己身体健康,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庭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假期肖瑛也会带着上小学的妹妹一起跑步,“最长一次我们跑了十三公里,有可能的话,我们还想去参加马拉松。”

家庭的变故让她更加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她在朋友圈里写道:“求学十余年,自己遇到不少好老师,大学里更是如此,会庆幸,更多是感恩。”她在捐献日志里这样写:“非常感谢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还要感谢我的老师们,感谢她们的牵挂和探望。”采访中她还提到:“那一周我的好朋友刘雅昕一直在陪伴着我,有她陪着很放松也很欢乐,我们开玩笑说算是医院一周游了。”发自内心的笑容一直挂在肖瑛的脸上,仿佛向日葵永远朝向太阳的模样。

被问到有什么愿望的时候,肖瑛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患者一切顺利,真正重获健康,并且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远一点的愿望是硕士期间能在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做出一些研究成果,并能在毕业前跑一次北京马拉松;再远一点的愿望就是希望能继续深造和学习,进一步充实自己,同时把妹妹照顾和教育好。

命运对肖瑛似乎有些残忍,比起多数同龄人她的成长之路多了一些灰色,肖瑛却把这些看作催促自己成长的机会,以感恩和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并且努力把爱和温暖传递给人们,为社会增加正能量。正如她日志中写到的:“我想人应该懂得承担,这不仅是对自我生命的承担,也包含了对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的承担,你不能总是咀嚼自己的悲欢,以为那就是全世界了。对我来说,几十万分之一的相合概率,我觉得这是生命的机缘,我不应该也不忍心拒绝,亿万万人里,能够被赋予救他的责任,也是我的荣幸。”


1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