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人物 -> 正文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好老师” ——第四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赵慧周专访

发布日期:2021-03-12  作者:本报记者:徐红;学生记者:王蕾蕾 点击量:

赵慧周老师,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是一名在教学上勤于思考总结、积极探索尝试的“好老师”,深受学生欢迎。2020年她在教学方面获得多项市级成果,获评“第四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主讲专业课“网页设计基础”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一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2007年博士毕业后,赵慧周老师入职北语信息科学学院,成为计算机类高校教师。做一名“好老师”,是赵老师从教以来对自己一贯的要求。

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有学科视野、有科技意识、有踏实作风、有行事底线的专业人才是赵慧周老师所坚持的工作目标。无论是组织课程教学、规划学生项目题目,还是指导专业项目,或是指导学生活动,赵慧周老师将对学生的培养工作融入到与学生们共同经历的一件件事情中,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完成一项项任务,实现立德树人的工作目标。

赵慧周老师鼓励学生关注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学生关注相关的国家战略和北京市发展战略,增强学生对我国发展的自信心和专业学习紧迫感同时她鼓励学生们关注科技发展和科技竞争热点事件,锻炼学生们技术应用理解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将课程项目题目设计与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相融合,孵化出具有北语特色的项目成果。

赵慧周老师对学生既严格又有爱。不愿在学习上投入的学生很难在赵老师这里过关,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会在赵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不断进步。在一次项目启动会上,学生问赵老师对他们的要求,赵老师的回答是“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基本要求,是很容易达到的,但进一步完善是没有止境的,你们对自己有怎样的要求,我就指导你达到怎样的要求。所以,项目要求是你们对自己的要求

赵慧周老师要求学生踏实、扎实。在数据驱动的项目中,通过与学生的讨论要求学生深入到数据细节,发现问题,确定工作思路;在系统开发类项目中,要求学生做起来,再迭代优化。在课程项目组织中,以课程项目要求为工作抓手,通过开题到汇报实施全过程管理,确保每个项目组都无法在互联网上找到直接的解决方案,且有充足的实际工作量。

赵慧周老师坚持做人和做工作都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她也将与专业人士有关的“行事底线”教育融入学生培养过程中。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其中一章专门讨论信息系统中的商业伦理和社会问题,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融合进程中带来的负面问题以及专业人士所进行的改进尝试,促使学生思考技术应用推进时不可忽视的负面因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在数据类项目中,要求学生重视数据中的隐私保护、尊重数据的真实性、面向数据分析需求谨慎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在互联网应用开发类项目立题时,要求学生审慎对待从互联网获得的信息。

潜心教研,夯实能力培养

赵慧周老师一直坚持“授人与渔”的原则,以思维和能力培养为重,包括计算思维、问题分析能力、技术实践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等。

“网页设计基础”是赵慧周老师主讲并持续改进的课程,也是参评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的课程。该课程为使信息科学学院低年级学生具备网站开发能力、以尽早参与实践项目而设立,从2011年至今,不断面向技术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培养改进教学组织和方法,并已为不同类别专业开设专业课程和全校通识课。2016年,首次为高翻学院本地化专业定制开设该课程,并持续五轮;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在校内开设该课程的通识课。2016年,该课程入选校级“精品课程培育计划”,面向多专业课程建设需求,经过三年时间,建成以“让自学成为可能”为教学理念的“网页设计基础”MOOC,并于2019年春季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已完成的四期课程累计选课人数超过3.6万。在2020年春季学期居家学习期间,该MOOC支持我校2门不同类别的专业课和1门通识课教学,并被其他53所高校引用建设SPOC课程。2020年,“网页设计基础”计算机类专业课被评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通识课入选“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线上教学优秀案例”。

赵慧周老师自2007年入职北语以来,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改革实践一直没有间断在主讲“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时期,赵慧周老师实践连续性实验教学,即用典型案例将技能培训串起来,可以让学生清楚每一门专业课程学习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问题有一个递进的探索和实践过程。近几年,信管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时注重融合教学,这是对早期连续性实验教学的一种发展。融合教学不限于课程实践环节,而是挖掘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融合可能

赵慧周老师是我校较早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2014年,为了激发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她作为“电子商务”课程主讲教师参与北语模课一期工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电子商务”课程合作研讨式教学模式初探,提出并实践“课上导学+课下自学+课上研讨学习+课上学习总结”四步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模式。该成果在2016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关于接下来的教学改革,赵慧周老师分两个层次介绍了自己的工作设想。首先,学院已经确定了围绕“大数据与知识工程”方向突出“语言智能”特色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信管专业负责人,将与同事们一起做好以此为方向的专业建设工作,在对标国家专业标准和新工科专业要求的同时,做好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多类别多层次课程融合等建设工作。其次,继续完善自己所承担课程建设工作,包括:(1)重点完善“网页设计基础”专业课和通识课建设,做好科研积累和学生实践成果对课程实践环节的支持工作,面向计算思维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细化研究分类分层的网页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要求,改进教学组织方法和学习评价方法;(2)积极将我国MOOC建设成果引入专业课程,在所负责的课程中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多层次的课程实践项目,以产出要求牵引学生学习,做好学生的学习导师,在课程教学阶段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科研活动融合北语特色,促进教学工作

赵慧周老师自入职以来,就将自己的科研工作调整到与北语特色和教学需求相关的方向,主要从事语言教育技术、教育大数据和计算机教育研究。主持和参与十余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社科青年基金、自科青年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类校级科研项目等等,主要负责的研究内容包括:汉字教学信息技术、中文阅读教育技术等等。持续进行与北语特色相融合的科研活动为教学工作不断供给新的思路和材料,为学生的特色培养助力。”赵老师说到。

首先,科研活动丰富了培养学生时的项目选题。面向词汇计量、语法知识库建设与应用、文本可读性计量等应用问题分解的题目已成为网站建设类课程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的主要选题来源,此类项目都与“国际中文教育”这一学校特色深度融合,从而使得项目成果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其次,将科研活动中的技术实践积累带进教学。在网站建设类课程中,将计算语言学界的文本计算、机器翻译成果引入课堂,让学生们使用开放的互联网服务进行信息处理,引导学生结合特定的领域文本对产业界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现状进行评价,面向可应用的目标改进信息处理流程、人机协同方式等等,从而构建面向特定领域需求的、融合语言智能技术的解决方案。

第三,与其他学院老师进行科研合作,深入理解我校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在通识课教学中,将计算思维与选课学生的专业培养相融合,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提升选课学生的信息素养。

工作不止于教学科研,积极承担校内外服务

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赵慧周老师尽职完成所参与的校内外服务工作。

她连续多年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从2019年开始,她担任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委员、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院宣传与信息化委员会委员、院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负责人、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无论是哪个角色的工作,“尽职尽责、与同事携手共进”是她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赵慧周老师也为自己提出了社会服务的要求,开始更多地参与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任“2020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简称4C)”组委会秘书处副秘书长、评委,该赛事为”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榜单赛事之一;任全国高等院校基础教育研究会青少年信息与智能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在线教育专委会委员、文科专委会委员;作为联合起草人参与《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第4部分:C++编程》团体标准(T/CERACU/AFCEC/SIA/CNYPA100.4-2020)研制。与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专家们一起工作,让赵慧周老师近距离感受到前辈们的人格魅力,也为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好老师”是基本要求,也是职业追求。赵慧周老师认为,对“好”的理解,一定会随着教师工作年限的增长有更多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追求无止境!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