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是我校根据教育部巡视反馈意见,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马克思主义学院,无疑是我校现今最年轻的学院。但追溯它的渊源,可谓“资历颇深”,从北语最早的“文化教研室”,到后来的“政治教研室”“社科教研部”“基础教学部”“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院”。机构几经调整,名称多次变换,但其基本性质、功能和使命是一贯的,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时也是我校规模最小的学院。学院6名专职教师承担着全校中国学生本、硕、博三个层次全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支撑着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科建设,同时开设有多门人文社科类全校通选课程。老师们长期以来承担着超负荷的教学任务,甚至影响了自身的科研。但这是一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少而精”的教师队伍,学院2名教师曾获校优秀教学“一等奖”,1名教师曾入选北京市新世纪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名教师获“北京市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1名教师曾当选北京海淀区人大代表。
马克思主义学院,基于“大思政”理念而成立。学院筹建之初,校党委明确学院功能定位,除了承担全校中国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工作外,要为学校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学校各专业课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师及学校各部门相关研究人员搭建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形成我校“大思政”的工作格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有北语特色的教学、科研机构,成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学术家园。
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打造自身特色而努力。“小联合国”是北语最显著的特征,近年来,学院尝试面向中高层次的国际学生(本、硕、博)开设“‘中国道路’大讲堂”系列讲座。我们依托北京优渥的人文资源和我校50多年来的留学生教育管理经验,结合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客观需求,量身定做设置讲授内容,借力知名专家学者,深度解读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道路,用具体生动的中国故事,阐释中国向何处发展、未来前景怎样,在介绍中国人怎么想和怎么做之中,展现中国人民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道路,旨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现代中国”。大讲堂自开讲以来已成功举办8期专题讲座,师生反映良好,既拓展了我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空间,也彰显了北语马院的自身特色。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开启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阶段。新的学院,新的起点,为我们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理念,新的平台,期待着我们有新的作为。在刚刚闭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革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北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恰逢其时。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将秉持“大思政”的工作理念,练好内功,趁势而为;我们愿与年轻大学生相伴,和思政工作者同行,协同创新,形成合力,共同开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丁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