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巴基斯坦的那个清晨,我对早早赶来相送的同事感慨:“今天算是从这儿毕业了。”2013年夏,我读完汉语史硕士就来到伊斯兰堡孔院当志愿者。动身之前,我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甚至连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都分不清楚,只知道这是伊斯兰教国家。我的阅读经验以儒家典籍为多,有机会亲身体验一番别样的文明,实属难得。如今五年过去了,几易寒暑桃花依旧,惟愿光阴没有虚掷,初心尚未辜负。
伊斯兰堡孔子学院是北京语言大学与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共同承建的,也是伊斯兰世界第一所孔院。入职之初孔院只有五人,等我离开的时候,算上眷属已有二十余人了。这样一个大家庭共同生活在校内一个回字形的两层小院。每户领一个家具家电齐全的单间,独立卫浴。院子中央划出羽毛球场,配有公共厨房、乒乓球室、聚会厅等。左侧开辟了一片菜园,杂草野花也率性其中,乐得自在;右边有驻防陆军的营房一处。
巴基斯坦安全形势不佳,商场超市等经营场所、学校机关等公共区域均有执枪保安,以防歹人生心。首都伊斯兰堡向来比较太平,四五年来几乎没有恐袭事件;外有大学保安站岗,内有正规陆军戒备,住在教师宿舍可谓安全无虞。只是不宜随兴外出、四处游历,每周可去超市集体采购一次。生活虽寂寥,但宿舍设施齐全,朴素而不至寒伧;校内活动场地不少,清静而不至苦闷。
伊斯兰堡孔院面向社会招生,还跟当地十几家教育机构直接合作,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到拄着手杖的老爷爷,我都陪他们学过汉语。除了周末班、中小学兴趣班、高校公选课、本科学分课,我还教过网络远程汉语课。这一课程同时面向巴国六座城市的六所大学直播教学,即时反馈,注册学员达一百多人。在线课程突破了地域限制,技术上易行,可解决孔院覆盖不足、派遣师资紧缺的问题,也能规避安全隐患,实为良策。
巴基斯坦朋友学汉语尤为踊跃,尽管孔院本部每学期开设汉语班达14个之多,却依旧一席难求。学期之初发放报名表的时候,甚至需要出动学校保安维持秩序。对于家境普通的当地青年而言,学好汉语许是改变命运的契机。当地人均收入较少,建筑劳工每天报酬只有三四十元,大学普通职员月薪不过一千八百元。即便如此,找到工作也不易。2012年以来,将近五百人通过伊堡孔院申请各类奖学金,前往中国深造,更多的人凭借语言优势在当地的中国公司轻松谋职,收入也远远高于同侪。最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好几名学生都进入公立或私立中小学当了汉语老师,还有的进了大专院校。有些学生干脆自己建起了汉语学校,一名学生还创办了一份中、英、乌尔都三语报纸,积极投身于中巴文化交流。
巴基斯坦人特别尊敬老师,可能跟伊斯兰社会崇经重道的宗教传统有关。学生们彬彬有礼,大抵是《论语》中“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的模样。每每孔院有活动,学生都热心参与、积极出力。去年孔院举办“中国文化体验日”,急需两套传统婚服,一时之间难以筹措。我辅导的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时,曾找裁缝定制过中国风格的服饰,效果不错,就请她帮忙寻访。她二话没说,跟工作单位告了假,陪我们的女老师前往邻市的中国市场,顶着酷暑走街串巷,一家家地甄选布料,跟裁缝协商价格、确定工期,从早上忙到中午一两点。礼服终于赶制了出来,她却因此损失了当月的奖金,还一直瞒着我们。
学生的真诚与热情最令人动容,我的生活圈子较小,跟他们相处给了我满满的幸福感。有一回,我课上到一半忽然停下来,有感而发:“你们代表了最好的巴基斯坦人。”“人生若只如初见”,大概就是这种美好的感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