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丝绸之路与宗教》国际会议在世博园KIP展馆成功召开。该会议由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孔子学院主办,邀请了海内外数十名宗教、历史专家。会上,大家各抒己见,阐述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发展问题,并就新丝绸之路发展战略下,各宗教、各民族、各国家如何和平共处、互利共赢进行了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与会的各方专家包括:教廷宗教协谈委员会副秘书长Fr. Indunil J. KODITHUWAKKU KANKANAMALAG先生,意大利Bose 修道院马明哲(Matteo Nicolini-Zani)修士,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Paola Rossi教授,意大利萨兰托大学Maurizio Paolillo教授,意大利贝尔加莫大学Michele Brunelli教授,意大利瓦莱达奥斯塔大学Simona Merlo教授,美国新泽西大学南亚、中亚以及世界史研究专家刘欣如教授,中国科学院晏琼英教授,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Riccardo Redaelli教授,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历史系Agostino Giovagnoli教授,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孔子学院外方竺易安院长、中方郁有学院长。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意大利诸位汉语教师,以及对本主题感兴趣的学生及社会人士等。
众所周知,开始于两千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东起汉朝都城长安,西至罗马帝国都城罗马,是一条东西交通的大动脉。往来于这条路上的,不仅是以丝绸为代表的货物通商,更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天主教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宗教在古代东西文明的交往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宗教信仰者进行商业活动,奔走在从长安到西域再到伊朗各商业活动和宗教活动所及之处,学习当地人的语言,接受他们的风俗和宗教习俗。这些不同的信仰之间偶有摩擦和冲撞,但更多的是各安其分,甚或互相吸收对方的精华思想来弥补自己宗教理论体系的不足。可以说,丝路沿线的宗教文化和谐共处,促进了新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新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又为宗教文化的和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时至今日,丝路精神仍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自2013年起,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中国中央政府提出重建“一带一路”,正是希望发扬丝路和谐共处、求同存异的精神,将欧亚两大洲几十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联系起来,实现经济上的合作共赢。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有一种指导性的哲学,使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能够互相包容,和平共处;能够互相欣赏,借鉴交流,从而共同推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文化的繁荣。中国的儒家学说,就是一种这样的哲学。因为孔子曾告诉我们,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之间,要行“忠恕之道”、要 “喻于义”、要“和而不同”。
最后,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竺易安教授,衷心感谢各位专家教授的出席。与会学者也充分肯定了这次学术活动,对促进东西学术交流所起的作用,希望今后能够把这个讨论继续深入下去。

教廷宗教协谈委员会副秘书长Fr. Indunil J. KODITHUWAKKU KANKANAMALAG先生在会上的发言

意大利萨兰托大学Maurizio Paolillo教授在会上发言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