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孔院新闻 -> 正文

乔治梅森孔院在奥舍尔终身学习学校举办四场中国文化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19-04-24  新闻来源:乔治梅森大学孔院 

当地时间3月27日至4月17日,乔治梅森孔院的老师们受邀前往奥舍尔终身学习学校(Osher Lifelong Learning Institute,简称OLLI),连续四周为OLLI的学员开展了四场讲练结合的中国文化系列讲座。讲座主题分别是书法、国画、剪纸及中国结。

3月27日上午是书法讲座。距离活动正式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奥舍尔学校的教室已经熙熙攘攘,学员们笑逐颜开,选好座位,满是对课程的期待。孔院教师为学员们选择了笔画简单、寓意美好的篆书“花好月圆”四字。鉴于学员第一次接触毛笔,老师先讲解了毛笔的使用方法,接下来分别从字源、构造等方面讲解了四个字的意义。学员得知“好”是由“女子”和“男子”两部分组成,不禁拿自己写的字打趣——“我的男子个头太大了”,引得大家一阵乐。讲座最后,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每个人都欢喜地收获了一副写在红纸上的“最佳作品”。

4月3日上午讲座的主题是中国画,学画兰花和桃花,这两个为中国文人学者吟诵赞美的文化意象,也正应了春日百花盛开的景象。画兰花的叶子用以帮助学生熟悉毛笔特性,桃花则更增添了鲜活的色彩。孔院老师讲解了这两种花的美好象征意义,增加了学员对本次讲座的理解和兴趣。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樱花世界闻名,学生艾利尔(Ariel)为呼应樱花季,稍做修改画起了樱花,也因此引发了一场樱花、桃花的区别以及不同象征意义的讨论。讲座临近结束,学员们恋恋不舍,艾玛(Emma)想趁最后十分钟再画一幅桃花,伊丽莎白(Elizabeth)则拿出她80年代去中国旅游买到的国画,请老师帮忙鉴赏,眉眼间流露着自豪与喜悦。

4月10日上午,孔院教师们又将中国剪纸带到了奥舍尔。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多样、简单易学。从充满节日氛围的灯笼到象征美好婚姻的“囍”、应景的立体“春”字、常见的“福”字,最后是十二生肖中的猪,以及深受所有人喜爱的熊猫。不但能让学员体验到简单的剪纸技巧,也能由此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听到“囍”字常常用作结婚祝福,卡门(Carmen)开玩笑说:“那‘喜’是不是代表离婚?”——引来全场哄然大笑。每完成一个作品,大家都开心地一起合影留念。课程结束后,有学生特意询问有没有电子版剪纸图样,想要回家教孙子孙女做中国剪纸。还有很多人积极上前了解下次讲座的内容。

4月17日上午,中国结讲座如约而至。老师们此次准备了三种中国结,吉祥结、祥云结和平结。孔院老师先介绍了中国结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学员对这一部分表示了极大兴趣,不时有人提问。了解完背景知识后,大家就跃跃欲试。吉祥结优雅美观、流畅自然,老师一拿出展示样品,大家就都表示非常喜欢。虽然对初学者来说,一次控制多股线有些困难,但大家热情高涨,加上老师耐心指导,最后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满意的作品。祥云结是以钥匙链的形式来设计的,既漂亮又实用。平结是中国小朋友做手链时常用的一种形式。托尼(Tony)说他们小时候也上过绳结课,这次有机会学习中国绳结,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非常开心。玛格特(Margot)在讲座结束后拉着老师表示了感谢,说自己对中国结的喜爱由来已久,希望能够借一本相关书籍继续学习。

至此,四场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完满结束。当地社区居民不但更加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孔院老师的精心准备和生动呈现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促进了学习的意愿和兴趣。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