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9月,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披露,目前,6819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寺庙祠堂等传统建筑52万栋,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这些传统古村落铭刻着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正在以什么样的面貌与当代中国同频共振?
11月7日,跟随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中央歌剧院的俱乐部导师团,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书院的四名留学生德瑞(津巴布韦)、李文(俄罗斯)、宇轩(哈萨克斯坦)、阿拉(俄罗斯)通过“汉语桥”俱乐部(广电教培基地站)的实践活动,来到了位于北京门头沟斋堂的爨底下村,实地走访了这片中国北方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村落,完成了一场社会调研。
穿越400多年,看见古典建筑明珠
爨底下村又名川底下村,距京城90公里,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但如今保留下来的,仍然有74套院落,680余间建筑。被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赞为“中国古典建筑瑰宝中的明珠”。在阳光灿烂的金秋,同学们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还居住在这里的现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好奇,开启了调研。

爨底下村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四合院错落有致地沿山道层层排列,层层升高。用紫石、青石砌成的小路串联起这个村庄,幽雅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德瑞一进村就拿出了手机,开始拍摄视频,他说:“这里的样貌好特别,我想拍下来回去剪辑一下,发给不在中国的朋友们看。”


看到德瑞举着手机,中文导师像变魔术一样,从包里掏出自拍杆,“就知道我们此行会需要这个”。
一个巨大的石器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没有人猜中这是什么。经导游介绍,大家就明白了这是中国古代用人力或畜力把粮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石磨。“古代人很有智慧”,大家一边恍然大悟一边纷纷点赞。


400多年前的人们是如何居住的呢?同学们的困惑也得到了韩书记的解答。防寒土坑、地炉、地上的方砖,条砖墙裙、精美的丝制床品、虽然年代久远依然温润精致的木制家具……一件件在同学们面前展开。四合院由石头包裹着,主次分明,工艺技术一流,古色古香的房屋不仅全村统一构思,又各成单元。门楼影壁构思巧妙,石垒院景、砖雕、石雕、木雕……刀法都被古村学专家誉为有鬼斧神工之精。
宇轩说:“我的眼睛和耳朵都不够用了,又想全部听懂,又想全部看一遍。”



爨底下村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北京通往陕、晋和口外的要塞。爨头下方是一处天然关隘,裂谷长达100多米,是典型的断层景观,堪称天险,其景观奇特,称“一线天”。

在一线天,中文导师指着同学们看堆在山底下的木棍,请大家猜测其中寓意,原来是村民用来向山神祈福的标识。德瑞同学听说后,立刻三五步登上山坡,捡起一根树枝,说我也要祈福,“我要祝福自己赚大钱,然后请大家吃饭”。一行人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下午,调研小组来到了财主大院,全村中轴线上地势最高的地方。同学们在这里感受到了什么是标准的四合院,该院前后两进,前院有东、中、西三跨,构成一个大四合院,共有房45间。一场为期半天的多国文化的交流在这个小院子里拉开了帷幕。

感受中国的跳格子游戏,为自己赢取精美的奖品。

德瑞带上了他的鼓,为大家唱了一首津巴布韦的歌曲。
“爨”字本身意味深远,引起了这群中文学习者的浓厚兴趣。“爨”字共有30笔,发CUAN音。中国传媒大学张政法教授给同学们介绍道: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是很热,而爨底下村人全部姓韩,取谐音“寒”意。在中国的文化里,冷与热在五行中可以互补,有热就得有冷。同学们听完之后,开始提起笔来,尝试用毛笔写这个复杂的字。



促进文化互通,让世界看见中国故事
不仅在中国,保护传统古村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迫切任务。传统古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同时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村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古村落正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在不可逆转的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村落重新集聚,一部分正在衰退或萎缩,一部分慢慢改变其社会存在的形式,融合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爨底下村焕发的新生机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李文
李文认为,在这之中,人很关键。“首先,韩书记和这一路我遇到的人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好客、热情,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都是这样的热情好客的话,那么什么样的村庄和城市都可以被建设得很好。我一下车,就看到了中文导师的笑脸,说欢迎,这让我心一下子变得很暖。中午吃完饭,中文导师带着我们去和在厨房的工作人员说感谢,他们的笑容也令我感动。我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在我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德瑞
德瑞拿着手机和充电宝,全程都在拍摄记录,他说,“这里是传统的中国,我感受到了古老的文明,如果我不把这些风景拍下来,讲解出来发在我的社交媒体上,就没办法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有历史印记的地方。”德瑞觉得,对任何古典建筑来说,都需要年轻人充分使用手机和社交媒体,这样才有更多的人关注,越多人关注,建筑的生命周期就会越长。

张宇轩
张宇轩认为,这是一个释放压力的好地方,让人心情愉悦。在门头沟,像爨底下村、黄岭西村这样的古村落还有很多,据悉,门头沟区的中国传统村落共接待游客已达近200万人次。

完成此次调研后,在这群国际青年的眼中,古老的东方文明变得具象可感。他们看到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在改变,同时,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持续千年未变。在某些角度,与他们的祖国有相似之处,在这样的比较视角下,他们会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欢迎持续关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书院社会调研系列活动。
(责编:付劲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