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4年10月28日下午6时,德国波恩孔子学院携手德国海德堡孔院于波恩数字中心成功举办第六届德汉翻译颁奖典礼暨中国科幻对谈活动。此次活动由波恩孔院德方院长叶翰识博士(Dr. Hannes Jedeck)主持,参与嘉宾有:中国作家宝树、波恩大学汉学系教师马海默博士(Dr. Marc Hermann)、德国科幻研究专家施莉可博士(Dr. Frederike Schneider Vielsäcker)。
此次大赛的翻译文本选自宝树的科幻短篇小说《流年》,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父亲借助人体冷冻技术经历了流年般的沧海桑田。在多轮筛选和讨论后,评委们最终从几十篇参赛译文中选出了优胜之作。获奖选手分别是:Malte Fiebig(一等奖)、Sarah Ozolnieks(二等奖)、Linda Förster与Julia Karst(三等奖)。大赛评委马海默博士特别强调:“评判文学翻译绝不是生硬地按点给分,而是要考察译者对于作品风格的还原与诠释。宝树《流年》一文语言流畅自然,参赛选手既要精准地把握细节,同时在风格塑造上不偏不倚,避免破坏原文的神韵。”
在颁奖典礼前夕,波恩孔院便与波恩大学汉学系一同组织了一场中德翻译工作坊,作家宝树、马海默博士一同与优胜选手探讨了大赛翻译文本的重难点。十分有趣的是,这些选手的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汉学系的本科学生、德汉翻译的硕士毕业生,还有的则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因此与中文结缘。
此次活动分为三个部分:主题报告、颁奖典礼、科幻对谈。施莉可博士首先为观众介绍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史,将其分成了五个阶段。她从细节入手,为观众从女性主义、社会矛盾、时间场域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一众作品,其中包括刘慈欣《中国2185》、宝树《海的女儿》、陈楸帆《丽江的鱼儿们》、迟慧《虫巢》等。在随后的颁奖典礼中,作家宝树朗读中文选段,一等奖得主Malte Fiebig朗读德文翻译,观众们在两种语言的对比中能够发现各自风格的特色。
在科幻对谈环节,马海默向宝树抛出问题:“中国作家王侃瑜在今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批评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中国科幻作家经常会被问到自己的作品中包含怎样的“中国元素”,而美国科幻作家从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您觉得有没有独属中国的科幻元素呢?”宝树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如果写一部短篇小说,我们当然能够放入许多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是在长篇小说中,所谓中国元素可能来自于自己文化和生活层面的经验,其他国家的读者基于相似经历也会感同身受,文学应当保持一定的开放性。”观众同样提出了与翻译相关的问题,宝树特别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三体·死神永生》的德文译名是Jenseits der Zeit(时间彼岸),而这是一种基督教式的思考模式,中文表达里没有彼岸的概念,人类不仅没有彼岸的退路,同时必须寻找拯救此世的出路。
本次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编: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