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天地 -> 正文

“螺丝钉”的定位与情怀

发布日期:2005-03-23  作者:北语 马河清 点击量:

我结识吕炳洪老师已30多年了,但却从未和他深谈过,不经意间我得知他多年从事翻译课、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和业余文学翻译工作。他有不少译著问世,而且大多为汉译英,内容涉及中国当代文学和古诗的翻译,并用英文写些中国文学评介文章。

这不禁让我暗暗吃惊。作为外语教师,我深知汉译外难,文学翻译,尤其是古诗译成外文则更难;更不用说用外文写中国文学评介了。架设这座中外文化交流之桥的国内汉译外专家为数很少,因为没有深厚的中外文功底与才学,专家们大多不敢涉足汉译外领域。

“教了一辈子英语,谈谈你教学生涯的体会吧。”

他沉吟了片刻说:“说不上什么成果,我只是个螺丝钉……从1965年到北语执教起直至退休,我从事过出国培训部的英语强化教学,在语言教学研究所编过《简明汉英词典》,给留学生教过英汉翻译课,在英语系教过精读、英美文化、英美文学等课程,给英语本科生和中外研究生教过翻译课。你说,我像不像一颗螺丝钉?需要我干啥就干啥,换岗多次,最后就被拧在汉译英和英美文学上了。”

“汉译英课程,不是你自愿选择的?”

“不是,最初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欲言又止。:“你遇到困难了吗?”我接着问道。

“当然啦!当时我担任英语系主任,行政管理耗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负责教两三个班的汉译英课程,而且没有教材。上个世纪80年代初,教学设备、资料缺乏,不用说电脑,甚至连复印机都不具备,只好自己打字编写,打字室打出蜡纸,几十页、几百页的材料要对照原稿校对。另外,60多本学生翻译作业要一一批改……”

我对既从事教学又搞管理工作的“双肩挑”一向深表同情,但对其教学质量评估却不会放过。尽管对吕老师教学的口碑有所了解,我仍然问道:“学生对你的教学怎样评价的呢?”

“每学年我都要请学生对我的教学做一次评价,一般以书面问答的形式,包括具体意见栏,但不必署名,同时也与一些学生交谈,征求意见。不管学校是否要求这样做,我都一直坚持。肯定性的意见,是对我的鞭策与鼓舞,我感到欣慰;改进性的意见,是对我的帮助与信任,我会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

吕炳洪教授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受到学生好评,而且其译著之丰也令人刮目相看,他翻译了中国当代作家王蒙、邓刚等的中短篇小说《风筝飘带》、《迷人的海》、《龙兵过》、《大鱼》(外文出版社出版)以及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创作的有关杜甫诗的译介曾在英国发表;还有汉语、文艺、口语等方面的英译数种。退休后,他又完成了长篇小说《拜月亭》(根据元代戏剧《拜月亭》写成)的英译。

吕炳洪教授温文尔雅,举止谦和,不事张扬,连说话都轻声细语,如若不是我一再追问,还真列不出上述他的译著书单来。

“你教书、翻译、文学研究,都要做,而且译著数量大,质量佳,你该付出多大劳动啊!动力是什么?”

“一是兴趣爱好,二是生活理念,不求放出多大光彩,但要过得有意义,有价值。我觉得工作是一种快乐,抓紧时间去钻研、写作是最大的快乐。我把一切家务活儿都推给我爱人了,可苦了她了。假期,我很少休息,她带孩子去度假游玩时,我高兴地留在家里译书、写作、备课……”

吕炳洪教授的教学和翻译生涯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这一代知识分子,当年生活清苦,但不计较,对事业则孜孜以求,默默奉献,而且担子愈重,愈奋发。如今成了教授、专家,年逾花甲,还在研究、写作,保持着那种可贵的精神。即使有如椽之笔来书写他们,也是难以写详尽的!
 

分享到:

上一条:寻找初为人师的足迹

下一条:杭州游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