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钻出地铁一号线军事博物馆站,立即被眼前的阵势吓倒:等待参观的队伍“神龙见首不见尾”,军人、职员、学生,轮椅上的老人、母亲怀中的孩子,还有在瑟瑟秋风中维持秩序的保安,所有人都在静静等待,等待一次灵魂的震颤、心灵的洗礼。在这个浮躁与奢华的年代 ,如果说还有什么展览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那么答案只有一个——长征!
那么多的人都愿意在寒风中守侯近2个小时去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展览,为什么?我想,是生命的力量。它有时坚韧得可以创造任何奇迹,有时又脆弱得会在瞬间消逝。而长征,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坚韧与脆弱的统一。长征的过程我们这一代是不可能亲历的,对它的认识除了历史课本就是影视作品了,而课本总是流于苍白的说教,影视又难免“包装”之嫌,而今天,在军博,当雪山草地、金沙寒锁以触手可及的真实展现在我们眼前,当生命的坚韧与脆弱直面我们的灵魂深处,长征突然变得鲜活、立体,突然把我们带入了一种纯净的思考。那种纯净之感,令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2006年夏天延庆的天空,想起了那天清晨7公里的拉练,其实说来真的惭愧,我们那也能叫拉练?和眼前的长征相比,那大概充其量是一次早饭前的遛弯儿吧,可是,我们那时的表现又如何呢?天上没有飞机狂轰滥炸,地上没有敌兵围追堵截,既没挨饿也没受冻,路边的野花,丰收的果园,随行的“收容车”……
真的可以用“惬意”二字形容,因为我们生在这和平的阳光下。经过了军训,再来看长征,我们似乎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崇敬;看过了长征,再想想我们的军训,我们一定会感到惭愧和庆幸。不是吗?当物质极度贫乏,当生命卸下表层的浮华,精神的力量便突显出来,这也正是长征的魅力所在。
出发时的20万长征大军在70年前会师陕甘时仅剩5万多人。但,正是这些经历过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1936年10月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曙光,托起了1949年10月天安门城楼上从此不落的太阳。长征,惊、险、奇、绝,中国革命征程上一段最为壮观的历史,长征是伟大的,它的伟大就在于它锻造了一种精神——红军用鲜血和生命造就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百折不挠、不怕千难万险的精神。“五岭逶迤”、“金沙水拍”、“岷山千里雪”,征服险恶的自然条件,挑战人类极限,留下远征者铿锵的足音;“西风烈”、“霜晨月”、“雄关漫道”,战胜征途中的千难万险,激发了人类意志的巨大潜能,铸造了铁的军魂。长驱二万五千里,“枪林逼”、“鏖战急”、“战犹酣”纵横十一个省,历经曲折,绝地逢生。
长征精神是目光向前、目标始终如一的精神。还记得我们小学语文课本的那幅插图《艰苦岁月》吗?一名老红军在给小战士吹笛子,那刀刻般的“唇线”解开一个命题:长征有着坚定的信念,渴望翻身得解放的强烈愿望,点燃了激情,鼓舞着人们去夺取最终的胜利!
走进长征,你会发现,一个人胸中的火焰一旦被理想点燃,就没有任何一种死亡能够阻挡前进的步伐;走进长征,你会惊叹,一支军队一旦被坚定的信念凝聚,就会爆发出战无不胜的力量。
岁月悠悠,那场远征的亲历者正一个个远去,但他们的意志和精神早已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鼓舞着我们朝着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勇往直前。
对于我们来说,长征精神除了“感动”,更是“铭记”和“再造”。也许,天上的飞机不会泻掸如雨,地上,更看不到如蜂的追兵,但是,我们的肩上扛的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使命,为了实现它,我们同样需要那样一种精神——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倒下的化作路标,幸存的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