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充满了一片祥和愉悦的氛围。经一位老人提醒,记者有幸采访到了一位就要过百岁生日的老奶奶,她姓孙,出生于1908年,明年就满100岁了,是福利院年龄最大的一位寿星,她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大儿子已经去世,二女儿也已80多岁,现住在上海的敬老院里。孙奶奶尽管年事已高,但精神很好,她见到这么多学生来看她,不住地感谢。听护士阿姨说她已经听不见任何东西了,但视力很好,她识字,还可以根据口型知道对方说的话,心协的几个同学就放慢说话的语速,有时还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一位饱经世纪沧桑的老人和一群出生在新时期未经一丁点战乱的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探讨着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想象着建国那天的盛况,孙奶奶很感谢共产党,在交流过程中,她不停的念叨毛主席好,共产党好。离别时孙奶奶还坚持要自己站起来送我们离开。
下一位老人是一个小学校长,她姓王,北京人,七十多岁,儿子一家都在国外,孙子在加拿大读书,所以很难见到他们一面。和王奶奶聊天就能发现她很、健谈,文化功底深厚,这可能由于她曾经在教育战线工作了三十年的缘故吧,王奶奶身世很令人佩服,她当过班主任,还做过校长。她来敬老院还不到一年,因为在家一个人住楼上,看医生要麻烦楼主任,而且前不久还摔伤了腿,所以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这里。不仅有护士的细心照顾,还可以和其他老人聊聊天。说到了她的孙子,王奶奶很高兴地讲了一个又一个逗人发笑的小故事。临走时王奶奶还高兴地和我们合影。
看到这里的老人们精神这么好,我们不得不想到这背后默默无闻的护士们。记者采访到一个很年轻的护士,她19岁来到这里,一呆就是七年,记者不禁对她肃然起敬,把自己七年的青春奉献给一群无助的老人,每天要给老人们穿衣,洗澡,老人生病更要寸步不离地喂药端水,她们充当了老人们的子女,承担了这本不属于自己的那份沉重的责任和义务,那位护士姐姐还没有结婚,她说自己从没考虑这个问题,尽管家人很着急,但一回到敬老院,忙碌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记者上次来敬老院时曾为老人们表演了一首手语歌,这位姐姐便千辛万苦的找到我,诚恳地要我教她,她说元旦和春节要给老人们表演节目,逗老人开心。她觉得那个手语歌很好看,就想学,好在元旦时表演。看到这么一双渴求的眼睛,记者心中一阵感动。
“莫道桑榆暮景晚,喜逢盛世乐而康”,这是老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听老人们说每周末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因为会有自己的孩子,孙子孙女和许多学生来看他们,陪他们聊天解闷。心协的同学也都说每周末他们都会组织同学来敬老院做义工。他们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相信老人们一定能度过一个和谐安宁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