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首届“语言智能与社会发展”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

发布日期:2018-12-26  作者: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点击量:

    12月24日下午,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和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语言智能与社会发展”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教育部语用司、语信司司长田立新,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胡壮麟,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李生,中心主任李宇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等在内的40多名来自教育部、高校、语言学界、机器翻译界、企业界、智库机构和媒体界的嘉宾出席本次论坛。会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倪海东、校长刘利在礼堂贵宾室亲切会见赵沁平院士等在内的有关专家。论坛由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成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挺教授主持。

倪海东书记、刘利校长会见嘉宾

倪海东书记、刘利校长会见嘉宾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快步走来,具有语言智能的机器人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正用惊喜的目光阅读着语言智能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但如何理性认识语言智能的影响,做出正确而及时的回应,支持语言智能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保障获取语言智能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已成为摆在政府、社会和学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李宇明教授,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成员刘挺教授倡议发起“语言智能与社会发展”论坛。论坛定期召开会议,每次围绕当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及社会热点选取特定主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并畅所欲言。

本期论坛的主题是“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的未来”。近年来,语言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并开始在舆论中对人工外语服务形成冲击。外语教育存废及投入多寡等,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国家教育规划和技术规划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论坛上,田立新司长、李宇明主任、宗成庆研究员、王定华书记、蒋洪新校长紧密围绕主题,分别作主旨报告。

田立新司长作主旨报告

田立新司长作主旨报告


田立新司长指出,语言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皇冠顶上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其重要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研究语言智能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外语教育融合的广阔前景意义重大。田司长在报告中,从语言智能的意义、近年来国家语委的具体举措和下一步工作思考三个方面展开。她指出:第一,应对新变化,语言智能对于推动教育现代化,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第二,进入新时代,国家语委积极支持推动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和语言智能创新发展;第三,在新的起点上,应加强统筹协作,持续推动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的智能发展。

李宇明主任作主旨报告

李宇明主任作主旨报告


李宇明主任在《2018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协同发展》主旨报告中,提及论坛缘起、论坛的目标和任务、自身对教育和语言智能的认识、倡议和行动等四个方面内容。李主任指出,在人工智能发展一日千里,社会显示度与日俱增,外语教育、翻译产业备受关注的背景下,联合学界、政界、业界、社会(新闻界)等四界召开论坛,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和学者之间的“智慧旋转门”,共同促进人工智能和外语教学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李宇明主任同时指出,语言智能发展应“以人为本,以公众福祉”为目标,应尊重社会伦理和科技伦理,承担起社会责任;外语教育应与时俱进,重视受教育者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包容心的教育,重视其语言智能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从而培养不同文化间的穿行者。

宗成庆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宗成庆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王定华书记作主旨报告

王定华书记作主旨报告

蒋洪新校长作主旨报告

蒋洪新校长作主旨报告


宗成庆研究员作《机器翻译的梦想与现实》报告,他指出尽管机器翻译取得了显著发展,但是在翻译质量、涉及领域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机器翻译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宗成庆研究员认为,外语人才不可或缺,机器翻译是人类的得力助手,帮助人类提高效率,但是该系统不会成为翻译家,消除翻译职业。王定华书记则从人是有差异的、人是有温度的、人是有情感的、人是有性别的、人是会感悟的、人是需建立信任的、人要具备全面素养的、人是可以代表国家处理外交事务等八个方面表明自己的立场——高端外语人才将长期与AI共存。蒋洪新校长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育改革》报告,他建议可结合国家诸如“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 等战略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的需求,同时实现人工智能和人文教育有效的结合,培育出集专业知识、外语技能与文化素养为一体的新时代外语复合型人才。

姜锋书记讲话

姜锋书记讲话


主旨报告后,姜锋书记针对论坛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获取全球知识需要外语,讲中国故事,提高话语能力,获得国际话语权也需要外语教学。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外语教学带来新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新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需要在外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教育思想、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主持人及与会嘉宾热议“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未来”(1)


主持人及与会嘉宾热议“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未来”(2)

主持人及与会嘉宾热议“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未来”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杨亦鸣、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何婷婷、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罗林、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语言知识处理实验室主任张全、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解国记、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何君臣、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常宝宝、批改网创始人兼CEO张跃等与会嘉宾围绕论坛主题积极发表观点,充分交流。

胡壮麟先生讲话

胡壮麟先生讲话

李生先生讲话

李生先生讲话


知名学者胡壮麟先生、李生先生分别作了精彩讲话。胡壮麟先生在讲话中回忆起韩礼德的学术发展,借此看到今天机器翻译的发展是离不开语言学的。他指出,机器翻译吸取的不是某一派语言学理论,而是广采各路学派学术精华。他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了外语教育的发展,且不能把人文素养和外语教育对立起来,外语学界需要正视这一问题。李生先生指出,语言智能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强调,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对人类提出严峻的挑战,外语岗位还会继续存在,但是他认为最好的从业者,恰恰是对当前智能技术最了解的人。

赵沁平院士总结讲话

赵沁平院士总结讲话


会议最后,赵沁平院士作总结讲话。赵沁平院士高度赞赏了本次论坛主题的前瞻性,指出中心作为高端智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他同时强调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要适度超前部署教育,包括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的内容、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等,而且社会各界要积极划定语言智能技术应用的道德边界和法律边界。赵院士最后指出,要“张开双臂拥抱人工智能,拥抱未来”,同时也要以此次论坛为起点,“登高远望,把握人工智能,把握未来。”

与会嘉宾合影

与会嘉宾合影


本次论坛还形成一项重要成果,即语言智能与社会发展论坛之 2018 宣言——《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协同发展》(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倡议学界需要冷静地、理性地预测机器翻译等语言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科学估量它在翻译事务当中将发挥的作用,有效帮助国家制定符合实际的外语发展规划,帮助外语从业者做好心理准备,主动适应新形势;建议面对语言智能时代的冲击和挑战,为自身发展和学生前途计,应当全力适应人机共存的语言生活形态,充分利用语言工具的革命性变化,革新教学范式和人才培养路径,增强受教育者智能工具的使用能力,帮助其过好智能时代的外语生活;机器翻译等语言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实践,不应也不可能谋求全面替代人类的外语能力,在公共宣传、科普演示中,语言智能学界和产业界应当实事求是地报告语言智能的发展现实,不夸大语言智能技术的现有性能,不做缺乏科学依据的展望,不能对人类的外语工作造成恐慌,不能对人类的外语事业规划造成形势误判;语言智能需与外语教育协同发展,共同进步,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宣言呼吁语言智能界、伦理学界及社会有关界别及人士,成立“语言智能伦理委员会”,保证语言智能在符合人类伦理的框架内发展,划定语言智能技术应用的道德边界和法律边界。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