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聚焦“译”智,瞭望未来——记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师说”系列讲座第五场:对话俞敬松

发布时间:2016-10-24  新闻来源: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 

      10月20日晚,沥沥秋雨又一次将气温降到最低,而同学们的热情丝毫不减。很多热爱翻译、奉献翻译事业的同学与翻译爱好者于逸夫报告厅迎来了北京大学的俞敬松副教授,与大家畅谈“人工智能的新发展与翻译技术的未来”这一热门话题,共赴一场思想的盛宴。现场还邀请到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许明老师,以及韩林涛、王丽媛、孙靳三位老师。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俞敬松是北京大学副教授,任语言信息工程系副系主任、新兴交叉领域学科组副组长;目前工作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语言处理与软件工程,如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大规模互联网系统开发等。许明副院长为俞敬松副教授颁发了“青年导师”聘书并合影。

许明副院长为俞敬松副教授颁发“青年导师”聘书

许明副院长为俞敬松副教授颁发“青年导师”聘书

   俞老师从计算机工作原理出发,详细讲解了统计机器翻译的具体过程:先由双语对齐语料,建立翻译模型与语言模型,再从模型中获取语词排列等,最终竞争寻优找到最合适的语词与语序。俞老师借用游戏中闯关的例子生动类比,举例相机中的人脸识别、语音打分等生活中常见的技术,使机器工作的原理易于现场观众理解。

俞老师讲座中

俞老师讲座中

    讲座之后进入互动环节。三位学生代表与俞老师共同在台上讨论交流。在回答同学们的问题过程中,俞老师针对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对文学文本的处理提出独到看法,表示机器翻译是一种翻译与检索,多数文学作品依旧需要借助人工参与;关于计算机辅助翻译对人工翻译的影响,俞老师表示,目的仅限于获取信息需求、重复性强、责任风险低的初阶翻译工作最可能被机器翻译替代,从而降低翻译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关于如何平衡语言与技术关系,俞老师指出两种能力都十分重要,要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因人制宜,关键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与不可替代性。

    回答完台上三位同学的问题后,现场进入提问环节,台下同学也参与到讨论与交流中。俞老师仔细回答了生活中哪些属于人工智能;对谷歌神经翻译系统提出独特评价与见解,并结合同学的问题预测未来翻译的发展方向;解释利用机器评估翻译的方法,并阐释其优缺点。

    最后,在意犹未尽中,本次“师说”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通过此次讲座,在场的观众对人工智能的新发展与翻译技术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聆听名家之言,学习主讲嘉宾经验,与其“零距离”接触,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视野得到了不断拓宽。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