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陈明教授谈大陆儒学复兴运动

发布日期:2012-11-26  作者:人文学院 点击量:

  20121112日下午4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原道》学术辑刊主编陈明先生应邀来人文学院面向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本科生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做学术讲座,韩德民教授主持了讲座。

  陈明认为,当代大陆儒家思想的风格更接近近代儒家而不是现代新儒家。曾湘乡张南皮以及康梁一系改良主义者的中体西用论,是足以与启蒙和救亡之说鼎足而三的本土思想方向。中体西用,用陈寅恪的话说就是“一方面吸收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国家建构和国族建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论自由无论平等,这些美好价值的实现,都应是历史地落实在这样一个现实目标的追求当中的。对于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说,并不是仅仅依靠法律的架构就足以把人们团聚为良好的生活世界。生活的质量、制度的效率,都需要一个发育良好的社会,需要某些共同价值作为保障与支持。

  陈明并着重从这个角度解释了作为公民宗教的儒教概念。陈明说他的儒教思考分为两个层次:在私人领域或ethnic group意义上的汉族层面,讨论作为一个宗教(a religion)的儒教问题;在公共领域或nation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层面,讨论作为公民宗教的儒教问题。同样是着眼于儒教传统的“治世”功能,公民宗教说不是从自己的信仰逻辑出发规范社会,而是从自己相关论述与社会意志、利益的关联契合出发寻找自己与社会的连接点。换言之,是在公民社会的基础上讨论政治共同体的文化结构,在这个文化架构里讨论公民宗教,再然后从公民宗教出发讨论儒教与社会的连接对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的意义。

  公民宗教的功能,第一是要给政治确立一个价值的基础,就是说在给政治一种合法性的同时,给它确立一个约束的标准。第二是在社会层面、在国家生活的层面,提供一种思想文化认同的整合基础,以凝聚或塑造国族意识。

  韩德民就相关问题做了回应。他认为,所谓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们有关自己行为合理性的信念。真正有生命力的意识形态,其建构过程,一定是立体性地全方位地进行的,这个过程有赖于自上而下社会不同侧面与层级的共同参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文化体系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简单地由孤立的某几个人单独完成,它理所当然地依赖于多种不同视角和指向的思想探索。有关儒学复兴和建立公民宗教的主张,站在这样的角度很容易地就能体会到其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在互动环节,陈明先生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与大家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