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军教授应邀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学生带来题为“汉字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这也是汉语言文字学系列专题讲座的第八讲。
王立军教授的讲座紧紧围绕汉字本体,他开宗明义地说,“世界上的文字纷繁多样,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之一的汉字,无疑是最为独特、最为神奇的文字”。接着,他从“汉字的特点”、“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汉字中的中华美德”、“有鉴别地继承传统文化”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汉字”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概括“汉字的特点”时,王立军教授选取了“汉字之像”、“汉字之悠”、“汉字之美”、“汉字之神”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论及“汉字之像”,他强调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特别是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古人造字并不追求和客观物象的完全相像,而是抓住主要特征,求其形似,这样的造字心理对古人的绘画创作实践有着深远影响。譬如,甲骨文中的“虎”字(
),主要是突出老虎的齿牙锋利和身有斑纹这两个特征。汉字具有“因义构型”的特点,“因”即根据,故而在造字之初,汉字的构型往往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对某种生活场景的描绘建立起字与词之间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汉字构型与文化联系的必然性。论及“汉字之悠”与“汉字之美”,王立军教授简要地指出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几大古老文字中唯一毫不间断、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汉字优美的形体也构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从甲金篆隶到楷草行书,汉字之博大简直穷尽了人类对线条艺术可能性的想象。论及“汉字之神”,王立军教授用“朝”、“盡”、“王”等字举例,论证汉字的构型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如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为我们传递着来自古代社会的音讯。
在探讨“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和“汉字中的中华美德”时,王立军教授强调,汉字是具有谱系的符号体系,譬如“神”、“申”、“伸”、“电”诸字本是一族,又如“示”、“祭”、“祝”等字包含着先民丰富的祭祀文化等等。汉字中同样渗透着古人关于为人处世的思考,譬如“德”字从彳,从直从心,简单理解就是走正道;譬如“信”字从人从言,人言为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论及“有鉴别地继承传统文化”时,王立军教授说对待传统文化,要有历史的眼光,学会择善而从。譬如,“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道德观念之一,“孝”字从老从子,有着膝下承欢之意,《论语》中说“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生”。但是,“孝”的理念在具体实践当中常常面临着诸多困境,“直躬证父”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当代中国,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协调是我们必须面临的课题。
在讲座最后,王立军教授指出,正确理解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信息,必须要首先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打好汉字学的知识基础。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所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文字具有超越时空、沟通古今的作用。但在研究汉字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之前,必须立足汉字本体,先正确认识汉字的特点、汉字发展的历史,进而理清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这或许是王立军教授本次讲座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