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纲要精神保护好各民族语言文字
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戴庆厦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我们民族语文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做好民族语文工作。
一、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是社会和谐、民族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国家,共有120种以上的语言和33种文字。各民族语言长期被各民族所使用,是各民族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语言不仅是构成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民族的一种重要资源。
二、必须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必须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同时,必须正确认识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功能的变化。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使用人口极少的少数语言或杂居程度很高的语言,会出现衰变,甚至会濒危。这是客观事实,是多民族国家语言关系演变的自然趋势。面对这一变化,要采取什么对策?我们认为,即便是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对待多民族的语言关系,仍然要坚持保护的原则。
三、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少数民族的双语问题
少数民族的语言生活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要学习国家各民族的通用语——汉语,让母语和通用语构成一种“互补兼用”的双语关系。
“两全其美”是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两全其美”是指对待少数民族的双语,既要保护他们的母语的使用和发展,又要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使用通用语——汉语,使母语和通用语在现代化进程中分工互补、和谐发展。“两全其美”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有利于不同民族的友好团结,符合各民族的愿望。
学校的语文教育如何安排,是少数民族十分关心的问题。应当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民族的意愿,安排好母语和通用语的学校教育。
四、加强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
当前,加强语言实际的调查和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理论研究十分重要,势在必行。要开展语言国情的调查研究,弄清我国各民族的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要分批、分地区建立和完善语言资源库,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记录保存语言,特别是濒危语言。
必须加强民族语言文字中的理论问题研究,如认识我国各民族语言的关系、认识多民族国家中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的关系、认识母语和兼用语的关系、评估在现代化进程中小语种的生命力、认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现象等。
我们要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语文工作的路子。《中国教育报》2013年1月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