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开朗豁达的胸襟,对教师事业如生命般的热爱——这是笔者结束对我校对外汉语副教授刘广徽老师的采访后最大的感慨。75岁,对于多数人来说早已是在家颐养天年的时节,然而对于刘老师来说,岁月,并不能阻止她继续奋斗在其毕生钟爱的教育事业第一线。“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是刘老师在1955年迈入大学校园时对国家和自己许下的承诺,也是刘老师在采访过程中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今年,是刘老师从教的第五十二个年头,刘老师已经超额兑现了她的承诺。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刘老师从小就热爱教师事业和语言文化,且极具语言天赋,所以在高考后她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俄语专业。然而在谈到为何选择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事业时,刘老师坦然表示,这并非自己的选择,而是服从组织的安排。
1973年,刘老师从沈阳师范学院被调回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任教,学校给她安排的任务是教留学生汉语。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刘老师也感到迟疑,尽管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是毕竟不是中文科班出身,她也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然而教师事业崇高的使命感还是使她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对外汉语教学之路。那时教学条件十分艰苦,且由于自己缺乏相关专业储备,刘老师每上一节课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进行备课。充分细致的备课直接在课堂上得到了积极反馈,在每一个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刘老师总能够尽可能多地向她的学生们提供最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刘老师的课上,学生们总能听得津津有味、全神贯注,很少有学生开小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出现。
在北语,由于每天要面对各国留学生,北语教师的形象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为此刘老师还讲述了一件趣事,由于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刘老师平时穿的衣服也都是穿了多年的旧衣服。来到北语后,为了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刘老师在家人的支持下,用全家的布票去做了一身新衣裳。为此,家里年幼的孩子还使起了小性,抱怨全家只有妈妈有新衣裳穿。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刘老师在那段艰苦岁月克服一切困难的座右铭。
“学生发音是否标准,关键在于老师”
在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中,凭着长年从事外语教育养成的敏感性,刘老师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让留学生学会汉语的词汇、语法都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纠正外国人在说汉语时的洋腔洋调。特别是有一次在带领留学生听中国传统相声时,一位成绩很不错的罗马尼亚留学生模仿相声演员说了一句:“东四牌楼去。”这一句本该充满京味儿的吆喝从留学生嘴里出来却充满了洋腔洋调,令人忍俊不禁,这也给了刘老师很大的触动。
于是刘老师开始注意观察、潜心比较不同母语的留学生在说汉语时所犯的不同语音错误。也就是从那时起,刘老师开始了语音学的研究。她在课堂上注重抓留学生的语音训练,对有困难的学生在课下还主动给他们进行义务辅导。刘老师还在我校开设了首门语音教学法课,这门课力图将语音教学科学化,既要使学生懂得语音知识,又要使学生通过声母、韵母、声调和语调的训练形成技能,而后者尤为重要。时至今日,这门课仍然是北语对外汉语教学中极富特色的一门重点课程。此外,刘老师还先后编著或与别人合著了《汉语普通话教程语音课本》、《汉语实践语音》等多部语音学方面的专著,堪称我国汉语语音教学界的专家。
谈到语音教学的重要性时,刘老师强调:“学生发音是否标准,关键在于老师。”因此帮助留学生克服说汉语时的洋腔洋调是汉语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语音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不仅仅是在语音课上训练,更要将语音教学、语音纠正贯穿在所有汉语教学课堂中。
“作为一名外派教师,就应该完成好推广汉语的任务”
作为我校对外汉语教学的骨干教师,刘老师曾先后作为汉语传播的使者被学校派往菲律宾、保加利亚两国任教,还应邀前往泰国短期讲学。
在国外任教期间,中外文化差异、物资匮乏、条件落后等都曾给刘老师带来了许多困难。但刘老师从未有过一丝抱怨退缩。“作为一名外派教师,就应该完成好推广汉语的任务”。这种强大的使命感和坚强的信念使她每一次在国外任教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刘老师在国外所教授的学生都打下了坚实的汉语基础,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对中华文化浓厚的兴趣和对中国强烈的认同感。许多学生都是在国外上了刘老师的汉语课后选择来到中国进一步学习汉语。
回忆起在国外教学的经历,刘老师有着数不清的好故事。八十年代初刘老师被派往菲律宾师范大学和拉刹大学两所高校教授汉语,那是刘老师第一次出国任教。
当刘老师来到菲律宾时,汉语是第一次作为一门外语摆在菲律宾的大学生面前,供他们选修。许多学生的心里一片茫然,因为对中国这个对于他们来说还十分神秘的国度知之甚少,对汉语更是从未接触过。刘老师面临着全新教学方式的挑战,但她很快找到了窍门。她利用一切机会深入接触学生,并细心观察,了解他们的喜好,从而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上自己的汉语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刘老师在备课时总是力图做到尽量详细,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要有设计;新内容如何引入、如何操练、练习次数等都要想到;每一步需要多长时间也要有所考虑;例词、例句要写出来;还要设想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及解决对策。
严谨仔细的课前准备、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以及在语音教学方面的较高造诣,使得刘老师的菲律宾洋学生们个个都学得一口字正腔圆的汉语,刘老师也多次受到了校方的表扬。
此外,刘老师还发现学生们对于中国其实很好奇,于是她在课外还积极地把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介绍给他们。同时,她会去旁听一些其他课程,以便向更多的学生推荐汉语课程。有一次,她去旁听一位当地老师的英语课,他的讲课材料里出现了“龙”一词。当得知刘老师来自中国后,那位老师主动请刘老师介绍中国的龙,后来还邀请她到黑板上解释和教授汉语中“龙”的发音,使更多学生萌生了学汉语的兴趣。
在担负着日常的汉语教学任务的同时,刘老师还担负着另一项临时安排的任务——用英语给菲律宾学生演讲,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情况。
尽管能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但这无疑仍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但是强烈的使命感使得刘老师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任务。为了能够顺利进行演讲,刘老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准备。出国时她甚至收集了许多《China Daily》等报纸的剪报携带前往菲律宾。当正式演讲开始进行后,刘老师一口漂亮的英语以及生动丰富的演讲内容立刻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后来许多菲律宾当地英语系的学生也跑来听我的演讲。”刘老师骄傲地说道。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属于学生。”这是刘老师对一名教师职责的认识,所以她坚持每一次走上课堂都准时准点,绝不会迟到一分钟。在菲律宾拉刹大学任教期间,刘老师就向国外的同事和学生展示了中国教师认真负责的品质。有一次在一节汉语课前,一位菲律宾同事拉住了刘老师,要请她一起鉴赏一个瓷器瓶子,可是上课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刘老师提出课后再同他鉴赏。同事笑着对刘老师说迟到一会并没有关系,但是刘老师认真地对他说:“不行,对于上课,我一分钟也不能迟。”
回忆起这些时,刘老师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由于出色的教学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刘老师在国外任教期间赢得了同事的尊敬和学生的热爱,每次回国前,他们都会依依不舍地送别。
今年是北语建校五十周年华诞,刘老师也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认为无论在什么时候,老北语的传统——即认真扎实的办学作风都不会过时,现在和将来的每一个北语人都务必牢记这一点,务必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对一个教师来说,教学就是生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我的信念,如今我已经工作了五十二年,但是只要我的生命没有结束,我的事业就不会停息。”这位七十五岁的老人如是说。

刘广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