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岛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也许是为了纪念着什么,因为数年前的9月11日是个曾经让美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我来到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语言部中文组报到,开始了我的海外教学生活。
我带着欣喜、忐忑、紧张的心情办理了出入证,成为了大陆派往联合国语言部中文组的第一位志愿汉语教师。欣喜,因为儿时也曾憧憬过美国梦,想看看美国到底是什么样,美国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忐忑,是因为是第一个受国家汉办派遣来联合国的汉语教师,也是北语派往联合国的第一位合作教师,深感责任重大。紧张是因为对这里的情况不太熟悉,虽然在国内教学已整整十年,但海外教学的经验并不多,像当年我第一个去瑞士苏黎世大学一样,有些诚惶诚恐。
中文组负责人何博士的热情、亲切、随和让我放松了许多,但听他介绍完教学情况之后我又有点儿愣了。5门课,有一门没有教材,要随编随讲。上课地点三四处,因为联合国大楼要重新维修,教室分散,有的还要坐班车去,没有办公室,没有固定教室,只有几台破旧的电脑,但要大家共用……后边的话我记得不太清楚了,反正我当时是明白了,名声在外,条件艰苦,自己克服。好在七十年代的我们是在忆苦思甜中长大的,吃苦是家常便饭,不算什么。挺起腰板,开始了我的联合国教学生涯。
我所教的学生是联合国的官员和一些国家驻联合国的外交官,他们很多是同声传译的翻译,精通几门外语,很多都是有思想有见解也极有个性的人。我很快找到了和他们交流的渠道——E-mail。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收邮件,他们亲切地称呼我丽丽老师,以前总觉得自己的名字太俗气,太幼稚,到了美国才知道她的好处——又上口又好记。一封封来信,都是学生的反馈,有他们的感想,有教学的反馈,有问题,也有建议。每封信从英语到拼音,从拼音汉字到最后的只有汉字,这个变化也标志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和他们的进步。很快,回信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联合国学习外语主要是利用午饭时间,多掌握一门外语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是有好处的,但如果仅此目的是没有人会选修汉语的,因为掌握汉语远比掌握其他语言要来得慢也费事得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选修汉语的人是真的喜欢汉语,喜欢中国文化的人。这里学习汉语的学生从学习汉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化,这得益于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功底的台湾老先生,这位启蒙老师为学生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从汉字的起源,到汉语中的文化故事,到四大名著的解读,这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真的是一位用生命教书的人,听了他的课我才知道学生们为什么那么痴迷中文,那么热爱中国了!感谢这些坚守在海外的前辈们,是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是他们给学员们打下了坚实的中文基础,是他们给了学生一把开启中国语言文化的金钥匙。
在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非常依赖英语,所以在非目的语国家使用沉浸式教学还是要煞费一番苦心的。这里高班级的学生是9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的学了十多年汉语了,对汉语可谓是深爱啊!他们知道的词语很多,但说得却不那么流畅,几乎听不懂老师的中文讲授。为了让学生熟悉我的教学,但又不造成很大的压力,我先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一遍汉语,一遍英语,然后逐渐减少英语,课堂用语用手势加汉语,再配英语翻译,然后慢慢去掉英语翻译,同时放慢汉语的语速。两三个星期下来,学生们非常顺利地过渡到有四分之三的中文教学中来。这个顺利的过渡还要感谢中文组的组长何博士,他告诉我,到海外教学一定不要高估学生,而要低估他们才行。一个学期以后我的中文课真的成为几乎都是汉语的课堂,学生们也很吃惊自己怎么能上一个只有汉语的中文课呢?其实令他们感到吃惊的还在后面,那就是他们不但听懂了我纯中文讲解的中文课,也能够较流畅地和我用中文交流,还会用中文写信了,有一个同学都甚至能在两个小时用电脑写出1000个汉字的作文来,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学生们的进步是对我最高的奖赏,这更激发了我教汉语的热情。
联合国和国内大学教学不同,门类多,平行班少,重复课少甚至没有,相对来讲备课量要比国内大得多。在联合国一年有三个学期,我共教了14门课,300多课时,其中高级汉语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我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要求,自己找材料,这些材料既要能体现中国文化,还要和联合国学员的工作生活有关系,难度还不能太大,也要有一些语法,有可操练的的文章框架,每次上课前要把找好的材料打进电脑,加上拼音,挑出生词,注上英文注释,然后用E-mail发给每位同学。联合国的职员很成熟、有主见,在课余也常常和老师交流汉语学习心得,会把作业用电子邮件发给老师,所以课下跟学生的网上交流也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我每天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查看邮件,给学生回邮件,希望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我争取做到学生的邮件不过夜,当天批改,当天回答,形成很好的交流通道。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每天差不多都夜里两三点才睡,周六日也没有出去玩过,因为要为下一周的教学做准备。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也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虚心接受领导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里虽是联合国,但教学设备很简陋,没有固定的教师办公室,学生也没有固定的教室,更没有什么教学辅助材料,我都是自己手写卡片,几乎每门课我都做了卡片,方便教学,也方便学生记忆汉字。虽然工作很辛苦,可是学生对教学的反映非常好,很满意,学习热情也十分高涨。通过第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他们经常给我的领导写信给我肯定。不管是学生还是领导、同事都说我给语言部带来了活力。
除了常规教学以外,我还新开设了发音课,还为即将参加南京大学中文项目的学员开设了实用口语课,自编教材,以情景为纲,给学生一些有用的词汇和句子,顺序是以出行为线索,从订票、到乘机,到入住酒店、请求帮助、到旅游参观,换钱、点菜等,主要以实用为原则,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们掌握了到中国的常用语,反映这样的课很有用,学了他们需要掌握的东西,也为他们到南京做了充分的准备。
良好的教学效果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也给了我教学的快乐。我们教学相长,我在教学中享受着快乐,学生们在学习中体味着学习汉语的快乐。
除了教学以外我还参加了科研等其他活动。专项负责CEFR联合国汉语语言标准的制定,参与联合国标准化考试LPE试题库的建设,为赴中国语言实践的学员在网上进行汉语水平测试,参加在纽约市Pace大学举行的第八届纽约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并担任小组主席,在《美国中文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一篇;参加了公务汉语的研发,积极搭建北语和联合国的合作平台。还参加了参加联合国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建立图书馆义卖的公益活动,组织联合国汉语学习经验交流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中国中文电影活动,接受联合国广播电台的采访等等,全方位地感受着在联合国教汉语的苦与乐。
时间过得飞快。2010年7月在联合国语言部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在国家汉办、学校孔院、师资处、学院的领导以及纽约总领馆领事的关怀下,在联合国语言部的领导和中文组老师的帮助下,我圆满地完成了在联合国的教学、科研任务,完成了在这里的汉语推广工作。在联合国,大家都知道从大陆来了一个志愿老师,一个叫丽丽的老师,一个用汉语上课的穿旗袍的老师。我相信通过我和同事们的教学,学生们对中国、对北京、对中文、对中国文化一定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我也和学员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即将离任,学员们依依不舍,他们的赠言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鼓励与鞭策。尽管也有很多的遗憾,比如第一次来联合国缺少经验,还有很多美好的教学设想没能实现;比如没来得及参观纽约的很多名胜,以至于学生和我开玩笑,“丽丽老师,你最好别告诉别人说你来过纽约啊!” 但我非常感谢也很珍惜联合国、汉办和学校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有了一段难忘的经历,这将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并成为我教学工作和人生经验的一份宝贵财富。
此时,我想告诉将来会赴海外教学的老师们和志愿者们:你是海外学生了解中国的一扇窗,他们会从这扇窗来看中国。你是一本中文书,他们会从你身上阅读中国。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其实是一种影响力。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我们对他们的影响却是无限的,特别是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爱上汉语,欲罢不能;迷上中文,迷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迷上中国。
走出国门,带着祖国和人民赋予你的使命,也带着你的理想,放飞自己,在这片广阔领域大显身手,尽管一定会有很多的困难,但你将体会不一样的人生,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是精彩的!在异国你会重新认识自己的祖国、文化,你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国;你会重新审视自己和亲人的关系,理解爱与尊重;最重要的是你会重新审视人生,发现自我,你会在安静时思考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你也会发现你是那么的出色。我相信凭着你们优秀的业务素质和对汉语教育事业的热爱与热情一定会顺利而出色完成地教学任务,同时我也衷心地祝愿你们有一段精彩的海外生活,你们是那么的聪明、阳光,充满希望!
你是一扇窗,推开它,风景如画!
你是一本书,阅读它,爱不释手!
此时,给你一个舞台,去展现你优美的舞姿;去叙说动人的故事!
我们期待着!

师生合影,右三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