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是新华社一直在做的:世界问题,中国表达,中国问题,世界视角。这么多纷繁的问题,能不能用中国普通百姓能够了解到的方式把信息传达出去;由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起到的作用,我们能不能用中国的视角去看待世界问题。我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钱彤
这里是中国最权威的新闻机构——新华社。隔间桌成排整齐地安置于宽敞明亮的大厅内,台面上摆放着小巧的绿色植物,一面大钟被至于档案柜上的醒目位置,头顶的滚动长屏幕显示最新的新闻图片。新华社的记者们就在这样的空间内从事着他们庄重而略为神圣的职业。时值下午六点半,不少记者仍在隔间内继续各自的工作。
钱彤,1991年毕业于北语英语系。继而投身于新闻传媒事业并且奋战近20年,现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外事采访室主任。
初出茅庐时,钱彤曾供职于《北京周报》面向非洲发行的一份英法文刊物,从事写译摄各个工种,摸爬滚打中步步提升;之后,他抓住一个偶然的机会来的新华社,期待一个更宽广的发展平台;1998年1月,他进入外事报道领域,成为中国十年外交巨变的见证者之一;2004年,温总理香港特区之行,他是随从的唯一从记者,是站在总理背后的第一人;2008年奥运期间,他依然是出现在一线的记者,一整个月的时间,难得抽出时间回一趟家;他曾去过50多个国家,几乎参与了十几年来中国所有涉外重大事件的报道……对于一名记者,这是一份近乎完美的履历表。风雨之路中他形成了独特的判断能力,言谈之间显露出多年历练而成的稳重练达。
人生的路常常出乎预期,钱彤亦是一番阴差阳错来到了英语系。“当时这里的外国学生是远远多于中国学生的。由于刚刚走上开放之路,整个北京也难以见到太多外国人。当年北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它的语言环境,与各种人沟通的能力在其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虽然当时没有意识,但后来有相当的体会。”90年亚运会,尚念大三的钱彤作为从北京五所院校抽调的翻译志愿者之一成为伊朗团的随团翻译,面对大场面时已能应对自如。而二十出头的精彩不过是一个开始,人生的宽度需在岁月中步步拓展。
初进新华社,钱彤跑过经济、旅游、汽车、IT各类新闻。他坦言,这些经历对他作为一名记者的成长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98年1月,他开始从事外交报道,见证了中国十年间从不被关注到被过度关注的全过程。“第一个月只写了一篇稿子。可能因为是冬天,加上西方圣诞节刚过,没人来,没有活动可写。”“到今天再也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了。08年一年就有两百多位国家元首来访。外媒对中国话题有了高度的兴趣,甚至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99年12月,叶利钦最后一次访华,事出突然,包括钱彤在内的七个人要协调新闻报道方面的所有事务,这份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迅速进入应急状态。最终,他们在一天之内发出七十七条英文稿,二十九条中文稿。他说:“记者就是要争分夺秒,比本人快一两秒也是很了不起的事。”04年,温总理的香港之行,钱彤是唯一的随行记者,他需要直接站在总理身后收集总理的讲话内容。正是这份职业给了他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敏锐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力并非天赐,而是在实践中逐步获得的。
多年的外事报道令钱彤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形成了成熟的见解。“对于国外的声音,我们需予以识别。其中当然有理性的声音,这类批评的出发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对于恶意的批评,则要予以反驳。要防止盲目膨胀的大国心态,至于那些动辄外交报道报复的言论,实际上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外交报道本是很枯燥的事情,每天都是领导之间的见面和会谈。关键是能不能通过这种表象性的东西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形成自己的观察。这就需要知识面和经验积累以及对事物的判断。”
当然,国际问题总是容易牵动一个国家的神经,所以他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份“出不得任何错”的工作,而“忙碌也相对成为了一种常态”。这个世界需要为事业不懈奋斗的人,钱彤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如今80后们已纷纷走上了工作岗位,钱彤的手下也有不少这样的年轻记者。作为学长,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他不止一次谈到对学弟学妹们的一些建议。“要专心。现在让你们分心的事特多。”这句话一针见血,坦率中自然流露一股亲切。“要形成尽可能宽的知识面。”阅读是他最推崇的一件事。“要有阅读量,同时还要求精,尽可能尝试着去读一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它们对于思想及判断力的形成是会真正起到帮助的。”而像《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读物,他认为还是“太浅了”。另外,对于有志于应聘新闻单位的同学,钱彤提供了一些很具体的建议。首先得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新华社在外语方面的题目总是出得很难,让应试者能够真正地分出高下;其次,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对于新闻事件尤其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要关心;第三,就是流畅的语言表达,再加上一些自己的观点,更能够锦上添花,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者是一份可以承载理想的职业,一份被赋予二十年坚持而不更改的事业,我们需要钱彤来为我们讲述他的故事,他让我们感到也许梦想就在触手可及的某个地方。在他的生命中,新闻记者的身份已经由最闪亮的点缀内化为最朴素的底色。不慕名利,不言艰辛,他的人生已经与中国的外事新闻事业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回首来路,必定是一段悲喜交加的心路历程;放眼未来,还存在无数种可能性,人生的剧目刚刚过半,精彩必将持续上演……
《北语校友》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