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莉老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盛夏的午后,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语言大学主教学楼的汉语进修学院。此时,留学生们已经下课离开,走廊里隐隐约约传来尚未下班老师们的讨论声。
轻轻推开办公室的门,明媚的阳光播撒在每一个角落,整个房间宽敞又明亮。在中央的办公桌前,张莉老师正在批改班上留学生的作业。
张老师穿着蓝白条纹的连衣裙,发式简单舒适,整个采访过程中,脸上始终带着温暖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作为地地道道的江苏人,张老师的普通话十分标准,记者也能感受到,她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语教学课堂上为人师表的风范。
机缘:“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
1996年,张老师从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毕业后,来到了“对外汉语教学最权威和自己最该来的地方”——北京语言大学。提到初来北语的那段时光,张老师一再感念前辈学者的无私传授:“老教师从备课、教案编写到实际教学,甚至对课堂上每一个手势、每一个板书的句子都会仔细指导、严格把关。这种传帮带的传统对于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在老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张老师的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几年的努力,她的表现逐步得到了学校的肯定。2003年,由学校推荐、国家汉办和留学基金委共同选派,张老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进修。一年的进修经历让她学习了不少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方面的理论,加深了她对汉语教学的思考。可是由于赴美的目的是学习和进修,对方院校没有为张老师提供汉语教学的机会。“除了旁听课程、浏览教材之外,我始终没有机会登上讲台、亲自上课,对于北美的汉语教学一直没有亲身感受,这恐怕是我在美一年最遗憾的事了。”张老师如是说道。
2005年,张老师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这些更鼓励着张老师再一次走出国门,了解国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特点、教学方法。
适逢汉语国际教育的勃兴,张老师在2009年再次代表北语参加了汉办的出国师资选拔,并最终成为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公派汉语教师。
提及高校汉语教学和孔子学院汉语课程的区别,张老师说:“孔子学院更多针对的是社会学习者,教学的目的是引起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因此教学的内容量不是很大,更注重的是手段灵活;而像哥大这样的大学,有着教材难、学生积极性高、体系成熟的特点,多数学生也并非零基础,称得上是‘精英教学’。”
据张老师介绍,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北美的汉语教学与国内教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哥大每周大约只有五六个小时的汉语课,老师不能面面俱到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因此第二课堂的充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需要根据所学内容编写大量的练习,同时利用网络和视频学习材料,指导他们对课上内容复习巩固。”
课下的师生互动给张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利用教学互动平台,学生课下有任何问题都会直接给老师发邮件,这弥补了课上的教学时间。也要求了老师要随时查看,尽快回复。”几乎每天进行的师生互动,让张老师有了新发现。“最有意思的是,学生要求老师提前告知他们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比如作业是什么,何时交,何时听写等,以便提前做好准备。”
两年的教学经历惊喜与挑战不断,比如哥大的汉语教学是从繁体汉字开始的,一年级必用,二年级选用,直到三年级才强调简体汉字。对于来自大陆的老师来说,初接触这样的环境,的确需要一定的适应期,而张老师正负责一、二年级的汉语教学。张老师笑言“为了学生,我也恶补了一下。”
感想:“好的教材让教学事半功倍”
在北语这个“小联合国”,有众多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图书馆里、林荫路上、食堂桌前,随处可见努力地学习汉语、书写汉字的留学生,而他们很多人手中很多都拿着《成功之路》这套教材。张莉老师正是《成功之路·顺利篇(1、2)》的编写者。
在爱荷华大学进修的时候,张老师就萌生了运用所了解的理论来编写汉语教材的念头。2005年,汉语进修学院筹备编写一套全新的系列教材《成功之路》,作为教学骨干,张老师被选中并承担了编写其中《顺利篇》的重任。
这套教材一改当时汉语教材分技能编写的模式,把听说读写融于一本教材,成功运用了“讲练—复练”模式。据张老师介绍,之前的分技能教材往往由不同教师编写的,各自为战的编写方法让教学很难围绕共核展开,对于基础阶段的留学生而言,负担太重且效果不佳。这一次,张老师一个人编写,采取的方法是“螺旋式回归”——在教学形式上采取“讲练—复练”,在教学内容上分技能。
编写过程中,她系统周密地配置了教学内容:讲练课上,完成生词、课文、语法的讲解和初步操练;复练课上则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复习、拓展学过的词汇、语法和表达形式。“虽然在从训练的量来说不如传统教材大,但是由于集中有效,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翻开《顺利篇》,一眼便能看出这套教材的新意:丰富的插图,灵活的讲解,多变的练习……“书中练习的设计吸取了国外教材的很多新方法”,称得上是她12年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
在赴哥大任教之前,张老师已经编写、出版了四套教材。在哥大期间,张老师多次参加美国中文教师协会的活动,并在大会中发言。这些和同行们交流教学理念的过程,让她对于编写教材有了更多的思考。回国时,她带回了多套代表性的中文教材,希望经过研究,为国外编出更加好教易学的汉语教材,为国际汉语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思考:“在国外如何进行文化教学”
两年的哥大教学经历,让张老师对外国人学汉语有了更深的感受。张老师认为,“留学生来华学汉语是对语言和文化的‘习得’,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下会不停地使用,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很多。相较而言,在国外学属于‘学得’,难度更大。由于不太容易接触到中国文化,所以,很多文化知识教师必须主动给学生。”张老师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讲课时,提到长城、故宫等名胜古迹,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可是在解释三里屯、秀水街这样的中国的现代地标就比较困难了。至于一些观念文化,就更难跟学生讲清楚了,需要想很多办法。”
视频展示是介绍中国文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张老师带到哥大的一些适合初、中级水平的视频材料,比如动画片《汉字是如何构成的》、《中国人的故事》等,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也让在异语言环境中的学生们调动起学习兴趣,产生形象、深刻的感性认识。
2008年,张老师编写了试听教材《中国电影欣赏:洗澡》。其中,精选了电影《洗澡》中的六个片段,帮助汉语学习者强化视听说练习。张老师曾给哥大中级班的学生使用了这本教材,反响很好。“电影中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包含着亲情、友情这样人类共通的情感,既能让外国学生学习词汇,又能了解中国现代社会。”
事实上,哥大的学生对于当代中国的话题是十分感兴趣的,在一些中文课堂展示中,他们会表述对中国旅行、中国的自行车问题、中国的婚姻文化的看法,甚至还会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出中国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其中既有数据分析,又有图片说明,“这对于汉语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说起哥大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张老师说起自己调查过的结果:一部分缘于华裔学生天生的好感;一部分因为自身专业(如中美关系研究)的需要;还有一部分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希望来中国找工作。而这些都对学生对中国现代思维的了解提出了要求。
采访中,张老师谈到了文化传播的意义:“传播的不仅是语言和传统文化,也应包括现代文化和思维。这些在促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更加生动、全面的中国。”
2012年适逢北语五十周年校庆,张莉老师也在这里度过了十六年难忘的时光。“我十分感谢北语为我提供的平台,让我从青年教师逐步成长起来,对于汉语教学有了更多的感悟。我更相信北语凭借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对教学、科研的高度重视,一定会集大家之力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希望送给五十年校庆的生日礼物,也是未来奋斗的方向。”
正如张老师参与编写的教材——《成功之路》的名字一样,因为有着和张莉老师一样众多汉语国际教育前行者的共同努力:国外的考察、调研,国内丰富教学经验的积累,北语一定会乘着五十年校庆的东风,为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