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潮”席卷中国的当下,汉语也成为越来越热门的一种语言,诸多外国学生都开始接触汉语课程。2009年,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教师杨楠踏入了美国俄亥俄大学的校门,开始了为期十个月的校际交流。近一年的海外汉语教学留下了课堂上的欢声笑语,记录下课余的相处时光,收获更多的是日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启迪,以及对中外文化差异性的理解与包容。
初识俄亥俄
作为俄亥俄州雅典市内最初建立的大学之一,俄亥俄大学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生源多来自本州内部。杨楠老师初到的感触是“城市面积较小,经济不算发达,寒暑假期间城内就很空荡。然而整个城市透露出一种简朴的气质。”
汉语项目在俄亥俄大学的语言学系是一门外语选修课程,设立只有短短几年时间,有一名专职教学老师。学校中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欧洲语系,例如法语、西班牙语;亚洲语系中较受欢迎的是日语,汉语项目的规模并不大。
汉语课程的学生一部分出于本专业的应用需要,另则是由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课程设立四个年级,其中一年级的学生较多,开设了四个班级;三、四年级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生数量较少,共约十几名。杨楠老师负责过一、三、四年级的教学课程,低年级以基础语言课程为主,高年级开始涉及文化、社会性问题的讨论。
美国学生十分关注社会问题。课堂上,杨楠老师曾带领同学讨论过中国的“小皇帝”问题、“是否应该上名牌大学”等内容。特别地,同学们还学习讨论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一段情节。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对斗争精神的褒扬;另一方则觉得这是对叛逆心理的讽刺。在教学中,杨楠老师发现了外国学生对于“斗争、反叛、创造”的热忱以及勇于表达自己想法的性格特征。
细品中国韵
课堂教学之余,汉语选修课每月还有一次特色文化活动。其中有过书法汉字的教学活动,同学们在课后可自愿到教室学习。杨楠老师曾组织大家学写繁体“龙”、“和平”等等。其中一名美国学生还主动提出学习更多“有意思的汉字”。意料之外的提问让老师们措手不及,最后专职教授提出了象形的繁体“龟”字,像伸出的四肢和一条尾巴,给外国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点餐的实践活动中,老师与校内的一家中国餐馆联系好再带领外国学生进入。杨楠老师事先拿来餐馆菜单,打印出来再分发给每位学生,教给大家菜名的读法,要求每人要用汉语为自己点两道中国菜。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制作本国菜品,同学和老师都可以凭票进入品尝。杨楠老师带领学生利用学校食堂的炊具制作了中国菜肴“菠萝鸡”。
另外,在校园中还举行了“国际游园会”,学生们展示各个国家的食物、艺术品或做一些表演节目。汉语班的美国学生准备了很多中国特色的活动,例如给其他人的手臂上书写汉字,夹乒乓球等。在春节期间的晚会上,外国学生还编导了两出表演节目。一个是演唱了《桃花朵朵开》,另外在杨楠老师编排的民俗舞蹈中,大家表演了《好日子》。为了这场演出,大家努力学习排练了近一个月。这两个中国特色式的节目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回想起在俄亥俄大学的各种活动,杨楠老师表示充满了各种乐趣。“出发前心理会担心文化的差异、对教学方式的难以接受等,但是到达后教学总体上顺利,师生相处融洽,整个过程十分愉悦,同学们非常可爱。”
在项目结束后的暑假,一部分优秀学生来到中国进行了深入学习。杨楠老师与其中的一些学生又再次碰面。谈到以后的校际交流项目,杨楠老师认为只要时间和家庭的允许,还是非常愿意再投入其中。
创新教学法
此前十几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使用的是《汉语教程》,其中有一些内容、题材略显陈旧。在院项目的支持下,杨楠老师自编了《成功之路:起步篇》的汉语教材,更新了课程内容,更符合进修学院学生与本科学历生不同的特点。与分课型的综合课教程不同,《成功之路:起步篇》是基于主讲复练课的教学模式。每一单元包括四课,每课包括主讲课与附加的练习补充。
在话题选择方面,课程之间具有相关性,还要适应语法的学习进程。为此,杨楠老师费心设计了与语法词汇契合的话题。在每课分别为对话体与叙述体的两篇文章中,话题衔接紧密,转换自然,相辅相成。在具体语法的安排中,杨楠老师还考量了每课时大约涉及的语法量。另外,对于语法的解释用了更简洁明了的语句,方便学生理解。除语法注释之外还配有“学说话”的部分,以类似公式的语法结构配合图片进行典型语句训练。对教师教学、同学复习与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在课后的生词解释上,杨楠老师也费了一番功夫,都是杨楠老师在编写时自己翻译的。对词性的标注、意向的选择、解释的表达,杨楠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了特别设计。
在课堂教学方面,杨楠老师在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法下延续了北语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最初上课时,老师需自带小黑板,将事先准备好的内容用粉笔写在黑板上。但是近年的多媒体教学使得课堂进度加快,效率提高,激发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元素,比如:图片、声音和一些动画。老师们也曾自制录像辅助语法教学和课文练习。在上一学年,杨楠老师也申请院级项目为自己的教材录制配套视频。另一方面,对于初级学生而言,多媒体可以帮助同学认读汉字。在课堂上同学认知的汉字量比以往有很大增加。
传承中华文化
杨楠老师坦言,“一门语言的传播需要基于国家强大的背景。”在美国时,杨楠老师体会到其实很多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文化。如果想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国文化,一方面要依靠国家在国际上自身地位的提升,唤醒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另一方面要加强吸引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的举措。
以俄亥俄大学而言,日语项目可以选拔优秀学生到日本深造,费用由日方提供,有些还可以提供一年的奖学金,学成后可以得到学位;但交换到中国的项目是由美国校方提供资金,能力十分有限,也没有相关学位制度,于是吸引的外国学生数量较少。这些政策支持的缺少限制了汉语文化的传承。
在俄亥俄大学期间,杨楠老师发现一部分中国学生的行为使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了误解,比如:对于名牌品消费的金钱观。杨楠老师也希望每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加深了解,“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学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气质形象。唯有自己首先热爱、了解本国的文化,才能让中华文化之美得到更多的认同与赞赏。

杨楠老师在美国俄亥俄大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