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天地 -> 正文

我在哥大孔子学院

发布日期:2019-06-05  作者:闻亭 汉语学院 点击量:

    坐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图书馆中,在一长排的古老台灯下,学生们在投入地充实自己,你似乎能感觉到他们在吸收知识的力量。时不时有人从二层阁楼上下来,走过之处发出木质楼梯特有的咯吱声,提示着这座KentHall的古老,提示着全美最早的汉学系就在这里,提示这里曾留下胡适、冯友兰、徐志摩、潘光旦等学者的足迹。慈禧太后赠送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正安静地看着这里的变化。
                                 “三人行,必有我师”
  2017年秋,我作为公派教师来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工作。每次海外赴任,我们作为教师传播着语言与文化的同时,也会被当地的历史文化、教育特色所感染,在同事、学生、教学环境的激励下探索最佳的教学之路。
  “哥大的学生不用教都能会”,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初听此话,心里甚是安慰,然而“梦醒时分”,“教师何为?”之后近一年的教学也证明,为了这些“不教就会”的学生,你的付出超过以往。
  为了对得起学生,近一年来,自己又重新回到时时备课的状态,脑子里满是即将亮相的新课文与语言点。做饭时想着《舌尖上的中国》,走在中央公园时考虑着《荷塘月色》,坐在地铁里思考着《自行车文化》,看电视得琢磨琢磨《娱乐生活》,当你把自己和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你的课也快到位了。
  语言的练习不仅在语言结构,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生活,为他们提供熟悉的语言环境,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而且能让他们用已经学习过和正在学习的内容表达出来。任何一位“熟手”教师都有同感,“备语言”不是大问题,最富挑战的是“备学生”。
  《中国的建筑》、《佛教中的祖宗崇拜》、《鸦片战争与东亚摄影艺术》、《嘻哈音乐在中国》、《成为素食者不是你以为的那么困难》……这些是哥大学生们除了一般课程以外,撰写的报告。由于哥大要求每位学生选修两门外语课,所以学生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于是在备课中、在修改报告中、在撰写推荐信中,你不断了解不同的领域,努力储备不同的知识,帮助他们使用汉语时生活无障碍,表达更精彩。
  经历着哥大的汉语课,再加上以往的海内外教学,自己算是尝试过了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研究生,汉语通选课、汉语专业课、学术汉语课。所有的课程、所有的学生“备”下来,受益匪浅。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大概是每位教师的梦想。由于此次赴任是在大学,便少了很多关于“课堂管理”的烦恼,但对于这些常春藤的学生,“育”的应当是什么呢?
  只有热爱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才更有可能去热爱别的语言和文化。只有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在《溥仪》一课我们纵观了中国的历史,在《北京的交通》中我们谈论了各国的交通现状,在《走在人生边上》大家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在课堂中,我们尝试以语言为主线,以文化为暗线,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介绍中国及世界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在比较中知华友华、求同存异、探索未来。
  “育”在课上,“育”也在课外。终究有一天,学生会离开老师,他们的汉语之路将如何继续?于是,课上,学生被请上了讲台,合作出演教师的角色,希望他们日后能更好地成为自己的老师。
  作为一位汉语教师,“育”在语言,同时也并不拘泥于语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课堂汇总,不同思维相互碰撞、沟通,“育”在其中。“育”在教师,但对于已经养成一定价值观的大学生,更在于学生之间的了解、交流与包容。很庆幸,做一位语言教师,能为大家搭建畅所欲言的平台,让每位学生不知不觉“育”于其中。
  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学院,只是我国众多孔院中的一所,几年间,曾走访过十几所孔院,每一所孔院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都在撰写着汉语国际教育的未来。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