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晚,北京语言大学原创话剧《梧桐》总结交流会在教二101教室举行。会议由话剧制作人玄铮主持,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展明锋、副部长张坤和剧本创作团队成员文学院杜雪、苏展出席会议,《梧桐》剧组部分演职人员参会。
首先,玄铮简要介绍了原创话剧《梧桐》的创作过程。2021年11月,学校牵头研讨剧本创作工作,中间广泛听取师生意见,数易其稿;2022年7月,克服了疫情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组织演职人员开始排演;2022年9月,话剧正式首演,收到热烈反响;2023年5月,话剧再度复演。在剧组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梧桐》已正式排演9场,覆盖6000多名观众。
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展明锋代表话剧牵头部门发言。他用三个关键词总结了《梧桐》剧组的排演工作。第一个关键词是“感谢”,对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剧组的辛勤付出表达了由衷的感激;其次是“收获”,他强调,《梧桐》话剧对于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都是一次珍贵的成长机会,是双向奔赴和彼此成就的过程;最后是“愿景,希望《梧桐》这部话剧能将“心怀赤诚,总有后生”的梧桐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也鼓励团队将这部精品话剧展现到更大、更远的舞台。
更大的舞台也意味着更严格的要求,展明锋部长给在座的学生演职人员提出了三点期盼。第一,持续努力是基础,好的作品需要不懈的付出与努力,不能急于求成,要严格要求自身、艰苦奋斗;第二,广泛涉猎是途径,大家要充实丰盈精神世界,为戏剧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深入生活是方式,文艺创作的本质是深入人民,扎根生活。
接下来,《梧桐》剧组代表依次发言。首先,导演庄子文针对《梧桐》的创作历程发表了感想。他觉得“这是很惊喜、很意外,但又很有收获的一个过程。”关于文学创作,庄子文认为学文学的人应该从生活细微之处入手,探寻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美好。少一些现实社会的浮躁气,多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文人气。
剧中何陆玲的饰演者单雅男分享了她加入团队时的心路历程。在研究生的繁重学业和从未有过话剧表演经历的双重压力下,她曾怀疑过自己是否具备协调好兴趣爱好与学业生活的能力。但经过一年时间的排演,看着话剧《梧桐》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剧组中朝夕相处的朋友们,她感慨道:“这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一个选择。”
剧中何思科的饰演者刘津邑分享了他对所饰演角色的理解。起初,剧本中何思科这个角色是一个很扁平的老学究形象,丝毫不具备形象特色和个人魅力。后来刘津邑和导演商量过后,决定从角色的前世今生入手设计一些动作和语言风格,最终才有了生动化、立体化的何思科。
本次复演B组韩教仁的饰演者卢梓豪对《梧桐》的“传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作为今年刚进剧组的新人,面对去年《梧桐》首演的演员前辈们,起初他心情十分忐忑。但在他们的耐心帮助下,困难和压力都少了许多。他提出,传承精神扎根在《梧桐》剧组,从第一代演员到第二代演员,以后每次复演都会是又一次的传承,这是难能可贵的真情传递,也是我们要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的接力棒。
剧中卡恩的饰演者、留学生演员代表来自巴基斯坦的柯澜贝提到,卡恩这个角色是她生命中不可抹去的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这部话剧她了解到了老一辈对外汉语教师的奉献精神与奋斗精神,这也激励着她不断地为当一名好的汉语老师而努力,她想要成为汉语语言和文化的传承者。
最后,《梧桐》剧组制作组代表李思嘉发言,从一名首演的观众,到复演的制作组主力,她谈到去年当时她观看完话剧之后备受感动,并在朋友圈写下“……灯亮起之后每个人眼中的热泪盈眶,是梧桐,是北语走过的六十年”这样一段令人动容的观后感。她非常感谢剧组能给予她和大家一起并肩战斗的机会,希望在未来可以一起创造更多精彩的愿景。
总结会最后,教师工作部为参与演出的同学和老师颁发了演出证书。演出证书是对这一年来剧组全体人员工作成果的充分肯定,激励着剧组全体同学,继续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梧桐》话剧的排演,是学校文化育人的特色成果和创新举措。话剧制作精良、感人至深,既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也体现了新一代年轻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初心使命。在未来,将原创话剧《梧桐》将作为保留剧目,计划每两年进行一次集中演出,用艺术形式开展“四史”教育,把话剧打造成为“舞台上的思政课堂”,作为学校师生特别是新生和新教职工校史校情教育的一堂必修课。
(责编:王隽毅、付劲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