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北京语言大学2024学年“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座谈交流会在清常厅会议室举行。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合中心”)汉学研究处处长张科、副处长王昕生,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简称“基地”)首席专家、北语“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负责人陈丽霞、基地副主任田鑫,北语新汉学博士生导师代表张劲松教授、贾烈英教授、杨建国教授、王丽虹教授、玄玥教授,以及42名新汉学在读博士生出席。此次座谈会由孔子学院工作处副处长苏文娟主持。
北语新汉学博士生项目负责人陈丽霞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的相关工作。北语新汉学博士生从2015年招生开始,至今已招收来自五大洲39个国家和地区的107名新汉学博士。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工作,从“选人、育人、树人”等全过程严把质量关,挖掘致力于汉学与中国学研究的各国优秀人才,不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模式,坚持把学术能力放在首位,竭力为同学们提供优质学术资源,同时为博士生成长为双边多边交流的使者提供多元发展路径。未来学校继续加强新汉学博士培养,策划组织更多中外人文交流活动,搭建多学科融合式科研交流平台,培养更多新时代高水平汉学人才。
张科处长对北京语言大学新汉学博士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学校能够创造更多新汉学博士生交流、研修、研讨的平台,希望新汉学博士生们能够更加深刻理解“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定位和未来发展的目标,努力提升学术能力、开阔国际视野,为社会发展与中外人文交流贡献更多力量。随后,王昕生副处长介绍了语合中心精心打造的面向新汉学博士生的高层次活动和资源,希望博士生积极参与,加强学术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北语整合全校优质资源,组建了一支知名度高、学术成果优异、德才兼备的导师队伍,为新汉学博士生的培养保驾护航。此次座谈交流会邀请了贾烈英教授、张劲松教授、杨建国教授、王丽虹教授、玄玥教授等五位博士生导师代表。专家们从自身经历出发,殷切勉励在读新汉学博士生能够拓宽学术眼界,不囿于本专业研究,将研究视角进行多学科融合,打破习惯和经验,加强问题意识,提高文史哲的基本素养,探讨研究前沿,挖掘研究深度。并建议大家在毕业后,也要与导师、与母校、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实现“培养—发展”全链条的贯通。
此次座谈交流会有42名在读新汉学博士生参加,畅所欲言、抒发感想。来自突尼斯的2021级博士生法杜娃作为老生代表分享了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基本方法与实用技巧,鼓励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和勤勉的状态开展博士论文写作。2021级的哈萨克斯坦博士生古普耐对“新汉学计划”的支持深表感谢,她坚信在博士阶段提升学术修养,将有助于她毕业后成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并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积累更多中哈两国高级别人员交流的经验与机会。来自贝宁的劳伦斯、埃及的赵佳一等高年级同学从个人读博经历出发,建议新生积极参加学术文化活动,启发灵感,开阔视野。博茨瓦纳的马奕男、波兰的傿静安通过自己的经历来鼓励新同学努力提高学术能力,积极参与学术与文化交流活动以开阔眼界,助力博士论文写作。随后,新入学同学依次发言,分享入学感受和收获。
此次座谈会及会后的校史馆参观,便是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环,不仅增强了新汉学博士生的凝聚力,也更加增进了同学们对学校、对“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分为中外合作培养博士项目和来华攻读博士学位项目。此外,也设立了博士申请阶段的预选营。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不仅有大师课、工作坊、学术研修和论坛,还将在同学们毕业后,继续为博士生提供发展所需的资源支持。北京语言大学将继续做好新汉学博士生培养工作,为世界培养与输送更多新时代青年汉学家与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责编:王雯、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