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大学生新生教育的现状及挑战”——信息科学学院召开本学期第二次班主任工作坊

发布时间:2014-04-30  新闻来源:信息科学学院 

 ​2014年4月29日中午,信息科学学院召开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的第二次班主任工作坊。陈霞书记,杨萍副院长,学办辅导员,以及学院全体24位班主任老师参加了工作坊,会议由学办李超老师主持。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院学生工作的基本情况通报,包括2014届毕业生就业进展、前一阶段学院学生党团方面开展的重大活动、各年级的现状及问题,以及后一阶段要开展的重要工作等;第二部分是本次工作坊的重点,我们设定的主题是:大学生新生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第一部分的就业方面,李超老师将今年就业的最新进展与去年同期进行了对比分析。数据显示,较去年同期比较,我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有所提升,其主要贡献来自于三方面:学院出国留学合作项目、教师推荐和校友推荐。除此之外,从就业细分类上看,出国人数较去年有所减少,考研人数有所增多,工作的人数与去年基本持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来自多方面,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竞争力的原因。基于此,李超老师倡议学院应当努力拓展渠道,增加海外合作院校数量和质量,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走访用人单位,向社会主动推荐我院毕业生。

  ​第二部分,也是本次工作坊的重点内容。首先,李超老师向各位班主任介绍了2013级学生的总体情况,通报了两类学生:贫困专项计划学生和高分二志愿学生最新的学习进展。建议各位班主任老师多关注这两类学生。信息科学学院一直将学生的成长成才看作是一个长期、重点的课题,学院从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入手,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且实施。从正负能量两个方向,李超老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95后”的特点,如:思维活跃、独立自主、自信张扬、维权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学习持久性差、畏难、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逃避就业等。针对这些特点,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创新探索:制定并实施低年级晚自习制度、严抓考勤、提供生涯发展个体咨询、与家长密切联系等,这些过渡式教育的勇敢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此后,针对“新生教育”的主题,各位班主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老师们分享了很多开展班团建设的好方法,如:罗熙靖老师提出要多关注QQ群、人人网、微信朋友圈等学生思想表达的主流阵地;崔雅娟等老师提出要谨慎选好班长班委,并对班委职责提出具体的要求;张习文老师提出用校友历史数据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提升自信,明确未来方向;于东老师分享了深入学生宿舍,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学生工作的感受;张弛老师提出要严抓考勤,防微杜渐;李少芳老师提出可以发现身边的榜样,让各个年级共享榜样资源,等等。本次工作坊卓有成效,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共计20余项,学生办公室将整理这些信息,共享给每位班主任老师的同时,逐步建立班主任工作职责、制定学生干部管理办法等,逐步积累,逐步实施。

陈霞书记最后做了总结,提出:学生思政工作需要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班委、家长、学生,“六位一体”地开展。班主任要明确身份意识,希望班主任老师多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陈书记还提出,班主任既要立意高远:关注IT界的最新发展动态,又要脚踏实地: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持之以恒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在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上百花齐放,不断探索创新。

    学院一直认为:班主任是在课堂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角色。班主任工作坊是我院开展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班团建设的新模式探索,每次工作坊都会基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设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讨论,工作坊不仅让所有老师了解了全体学生的现状和问题,这种形式更让班主任老师的沟通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