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学院?对,就是高校中的二级学院,专门进行电视剧教学和研究。现在没有吗?然也!中国之大,高校之多,迄今尚无一家“电视剧学院”。现有的多为“影视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甚至“广播影视学院”,其总体特征是将电影与电视剧糅在一起,混为一谈。尽管这样做可以相互借鉴,为电视剧提供可资壮大的空间和土壤。但是,数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融合其实弊端更多。
这种弊端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一方面,学生轻电视剧而媚电影,思想深处总是拿电影作为审视电视剧的圭臬。另一方面,电视剧作为艺术和媒介的双重属性被抹杀,难以彰显电视剧的艺术个性和美学特质。学生总想玩点艺术,不切实际,既无效益观念,也无传播者的使命感,毕业后十数年都出不了作品。不乏有人试图闯入电影界,可终究头破血流,一事无成。大量毕业生干脆一出校门就干起了新闻和专题栏目,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北京广播学院为例,该校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设有电视剧导演本科班,近10年来又有了硕士层次,迄今少说也毕业了300多人。但据统计,毕业生在从事或能胜任电视剧运做的居然不到4%,95%以上都在搞新闻或专题栏目,此乃教育的巨大悲哀!
我国高校将电视剧与电影混合教学有着深刻的历史根基和理论渊源。历史上,电影主管部门曾几易其手,国家最终还是将其与广播电视合为一家,这就在制度上形成了电视剧与电影的粘连性。一方面,电影先于电视50多年,电视幼年的基础理论借鉴了一些电影理论,譬如“长镜头理论”,至今仍遗臭于电视纪录片。不久将淡出学术舞台的我国第一代电视学者很多是从电影界“退伍转业”至电视的,他们的潜意识中总是习惯仰电影鼻息,这也是电影界至今仍有那么一点看低电视的原由。第二方面在于电视本身。时至今日,电视理论界对电视艺术的分类仍难以统一,几个学术权威碍于门户和颜面各执己见,“电视文学”“电视文艺”之类含混而芜杂的概念贻误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使得创作界也不知所从。第三,一般来说,电视艺术并不排除综艺节目。但是,综艺节目素来艺术水准不高,尤其是近年来游戏、游艺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媚俗、低俗甚至自暴自弃,使大量观众及部分电视学者对电视艺术感到失望,遂继而对寄期望于电影。
但是,少数人的卑贱并不能妨碍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电视如今的巨大影响和传播魅力不言自明,电视剧近50年来的繁荣更有目共睹。尽管理论界至今对电视艺术的分类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谁都不排除且器重电视剧,即使极少数至今仍顽固使用“电视文艺”来取代电视艺术的学者,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电视剧就是电视艺术的代名词。电视剧是电视艺术最主要的类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电视剧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完全不同于电影。尽管电视剧创作队伍中,电影从业人员长期占据着不小的比重,但他们时刻都很清醒自己是在拍电视剧而非电影,他们时刻都很清醒如果完全用电影的那套观念和手法来运做电视剧必将事倍功半,甚至一败涂地。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电视剧理论业已形成了初步框架,产生了真正属于电视剧的基础本体学说。以方法论为例,文艺学、艺术学、美学与传播学并驾齐驱,经济学、管理学观照正走近电视剧研究,一个多学科立体探究电视剧的学术格局初露端倪,就连电影对此也垂涎不已。此外,教育部从来就没有将广播电视艺术学与电影学混杂在一起,广播电视艺术学从学士到博士各层次目前正在全国高校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国家对于电视剧生产和发行的管理体制,也迥异于电影,其主导思想、职能部门、审查机制等均与电影判若云泥。即使对于学生来说,从报考那一刻起,他们就很清楚自己是在选择电影还是电视剧,没有谁会分不清这二者。
事实上,电视剧教学有着很多不同于电影之处。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电视艺术包括电视剧和综艺两大类型,前者突出传播艺术,占七成强,后者突出艺术传播,占三成弱。)是属于媒介的艺术,媒介的职责在于传播,媒介有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媒介也是一种工业甚至后工业文化。因此,未来的电视剧学院应该开办真正体现电视媒介特性的科系,比如根据电视剧生产的非线性原理,设立投资系、制作系、发行系和播映系等。要坚决反对简单复制和抄袭电影院校的做法,弄出什么导演系、表演系、摄影系、美术系、录音系等,这种凸现各门类艺术个性和个人棱角的观念,对于电视剧来说,好看、好听但不中用。
笔者热切地呼唤我国第一个电视剧学院的早日诞生,那将真正迎来电视剧的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