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举办“国际文化讲坛”第二讲

发布日期:2009-11-04  作者: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 孙喆 点击量:

11月2日下午,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与研究生部联合举办“国际文化讲坛”第二讲,邀请著名的海外汉学家韩大伟(David B.Honey)教授做了题为《西方、中国经学史之攀比》的讲座。韩经太副校长、沈建青教授、张维佳教授、郭鹏教授、韩德民教授、李庆本教授、杨建国博士、北师大李敏辞博士等参加了活动。活动由研究生部副主任张华博士主持。

韩大伟教授(David B.Honey)是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大学文学院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西方汉学史、中国岭南文学史、中国经学史研究, 著有《祭坛前的香火:西方汉学史》、《南园诗社:广州文人文化与社会记忆》等学术专著及相关论文,目前正在着手编撰《中国经学史》。

在讲座中,韩大伟(David B.Honey)教授的经学史研究以孔子、荷马为其开端,以乾嘉考证学派、1850年以后德国新希腊学为终点,他从“经”的意义、中西经学的创立者及其代表性学者入手,清晰地梳理了中西方经学史,并从治学方法上分析了中西经学的不同,他说,西方经学研究内容是对古代地中海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学的研究,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修身、为了寻求古文献中的人文精神而学,如学者Mark Pattison所言“I have lived wholly for study”。而中国经学研究的内容则是官方所指定的经典,研究者很多都是为入世求仕而学,如《论语?宪问》所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这一点上差异是很大的。他还指出中西经学研究领域的治学方法也是同中有异,中西都采用书目学、笔记本、类书、金石学等方法,且各有所成,如中国的《经学历史》、《别录》、《七略》、《艺文志》、《困学纪闻》等,西方的pinakes(120卷)等。但西方在历史上也曾经采用寓言诠释法、亚里斯多德辩证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韩大伟教授认为,中西经学的研究都产生了丰厚的成果,所用的治学方法也各有千秋,可以相互借鉴。

韩大伟教授的论述使聆听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来自北师大的李敏辞博士就讲座题目中的“攀比”一词之含义,以及中西经学研究方法之互通向韩大伟进行了提问,韩教授说,用整理拉丁文典籍的方法研究中国经学很难,但研究方法是可以互通的。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杨建国博士咨询了韩教授经学研究时选择文本的依据和方法;北语专门史研究生潘帅也就中西方经学研究的交叉点向韩教授请教。韩大伟教授认真地回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

最后,韩经太教授对韩大伟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说,韩大伟教授在讲座过程中实际上是强调了要挖掘中西学问统一的归宿点,即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二者要密切联系。他说,韩教授在对中西方经学史的研究方法中,十分重视文献整理、版本考察、原始文本流转的谱系研究等研究方法。这对于中国当下的“国学热”是个很好的借鉴,我们要在国学热中保持清醒,少发空论,多做一些扎实的“小学”功夫。

据悉,首都国际文化基地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为宗旨,以研究“中学西传,西学东渐”为目标,将陆续邀请海内外著名专家作客“国际文化讲坛”。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