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术秘书长朱国华教授在教四楼320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艺术终结论的再思考”的讲座。
朱教授以现代文化社会学为认知构架,围绕文学与权力的关系,对艺术终结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朱教授认为,艺术是历史性的,艺术资料的组织原则不仅包括艺术本身的形式法则,还受到媒介、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权力(如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等)成为了文学合法性的根本条件:权利既是一种文学性学形态动力,也是它走向终结或者失去合法性的结果。艺术也具有自主性的,它是对经济、政治、理论、宗教和伦理等一切外部力量的拒绝,从内部来说则是从形式上来定义自身。但是用某种以文化资本概念包装起来的多元决定论来论证艺术终结的必然性,很可能落入到西方的叙事圈套中,并丧失对于中国艺术实践的阐释有效性。西方人通过文学和艺术来体现真理,而当艺术越来越走向反思、走向概念,走向破坏状态,艺术就终结了。讨论艺术终结,意味着承认艺术是有历史的,所以顺应西方的艺术终结论并不一定适应中国的艺术实践。朱教授强调,要调换视角来看问题,从年鉴学派大历史视角中的西方深层精神结构来看,这种视角就表现为智慧。中国人重智慧,尤其是关于生命的智慧,而智慧是没有历史的,智慧是一种变化而非刷新对事物的认识,因而讨论中国的艺术终结是可疑的。从传统上来看,中国艺术强调形式维度的通变,并不强调美学革命。预言中国艺术必将走向终结,目前还为时过早。
讲座后,朱国华教授和李庆本教授、高金萍副教授就学术思考的路径问题、文学终结问题展开了积极的对话,并回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
本次讲座是由校宣传部、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学系列讲座”第十九讲。跨文化系列讲座自08年5月开展以来,邀请了乐黛云、郭鹏、郁有学、马龙潜、丸川哲史、王德胜、杨慧林、陈炎、郭军、王新生、王岳川、王宁、Arthur Asa Berger、Joseph M. Conte、宁一中、曹顺庆、董学文、P.H.Gobster等教授学者前来讲演,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校际、中外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