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中国青年报董时解析经济新闻报道与创新

发布日期:2010-10-18  作者:人文学院 陈霏菲 点击量:

10月15日下午,北语“新闻传播学前沿论坛”第二十三讲在主南201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董时,现任中国青年报经济部主任,曾获得中国的最高新闻奖——中国新闻奖。

董时根据自己从业19年的记者、编辑经验,畅谈经济报道的基本价值观、媒体的定位、经济新闻采访技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董时认为经济新闻报道首先要符合新闻原则,然后才是经济。经济实际上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正如董时在2004年的全国经济新闻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所说过的一样:“因为我们的读者不是专业做经济的人,他是一般的读者,那么你应该用最浅白的文字表达。另外就是要用新闻的理念来做新闻,你所使用的经济实际上只是一个工具。”新闻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新闻是记录历史的。

董时强调“经济记者不动声色,但对整个社会的参与程度却很高;经济新闻没有硝烟,没有战火,但却利益攸关。”基于这两点,她以强制拆迁和国际贸易领域的纠纷为例,提出了经济记者报道经济新闻时一定要增强责任感的观点。她认为经济报道必须把利益链的流变说清楚,即利益的创造、转移和分配问题,这是一个负责人的经济新闻记者必须做到的。

“公信力”是董时着重强调的另一个词。“媒体要在行业里生存下来,必须要有公信力。而公信力在全媒体时代是稀缺资源。”那么公信力该从何而来?“一是新闻实践,通过详尽的客观真实的报道慢慢积累。二是新闻的专业继承。通过不断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来达到。”媒体和记者要站在公众立场,深入解读社会事件。

对于采访技巧,董时也提出建议:“前门进不去后门进,后门进不去窗户进,窗户进不去烟囱进。”她也提到,记者要提高提问和对话能力,注重平时的积累。对于会议新闻的采写,除了公共信息外还需要写出独家的内容,这就需要通过平时的积累来赋予基本信息以增殖。

最后,董时对聆听讲座的同学们——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三点要求和希望:要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要过于相信专家;但不要做出超出自己手中证据的判断;利用空余时间多了解经济学。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