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健骥教授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前辈,与他交谈,感受到他身上学者的儒雅博学,更感动于他那份儿对事业的责任和执著。教学经验丰富,又对理论研究卓有贡献,年事已高依旧读书、笔耕不辍,心系对外汉语教学,关怀青年教师成长,他始终保持着谦和亲切的本色,德高望重令人敬佩。
北语建校于1962年,鲁健骥教授1960年就在北语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外国语学院非洲留学生办公室工作了。那时的他原本是北外英语系四年级的大学生,因为懂英语,被抽调到刚刚成立的非洲办公室工作,从给主讲老师做教学翻译开始,慢慢地爱上了教外国人汉语这项事业,从此与北语和对外汉语教学结下缘分,至今已有52个年头。
“服从分配”踏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鲁老师那一代人,都是接受“服从分配”的教育成长起来的。与今天的年轻人相比,也许少了一份自由、个性,但是却让他们更拥有了一份对事业的忠诚和执著。服从分配来到非洲办以后,因为在一定时间内只有鲁老师一个人懂英语,从到机场接机,到帮非洲留学生安排住宿、带他们购物,安抚他们的情绪,都得他管。教学上先是给主讲老师做教学翻译,到后来也尝试着走上了汉语教学讲台,经历了对对外汉语教学从一窍不通到了解,再到发生兴趣的过程,慢慢认识到教外国人汉语是一门值得钻研的学问,开始觉得这是很适合自己的事业,于是,当在非洲办工作了一年多以后按照政策可以选择回系或者留下来继续教汉语的时候,鲁老师选择了后者。这个与对外汉语结缘的过程,用鲁老师的话说,“当初不是我选择了对外汉语教学,而是对外汉语教学先选择了我,后来才是我选择了对外汉语教学。”
“当一个人把自己从事的事业当成一种使命的时候,他就成了这个事业的一部分,时时会想到为这个事业的发展做点什么,与它息息相通。”怀着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这份热爱和使命感,鲁老师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从国内到国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984年他又奉调参加筹备北语出版社,在出版社工作了十年,见证了我国第一家而且至今仍是唯一一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出版社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退休前“开的三个头”
因为干上了对外汉语教学这一行,鲁老师就把它时刻放在心上研究、琢磨。虽然鲁老师谦虚地说自己在科研方面做的不多,但事实上,在分科教学模式、中介语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方面他都有奠基之功。
鲁老师介绍,分科教学始自1979年。此前的综合教学模式缺乏听读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转入专业学习时困难就很大,为了加强听读,最好的办法就是单独设课,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专项训练,这就是分科教学的开始。为了配合新的分科教学,再加上当时的教材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鲁老师就有了编写一套新教材的想法,在几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了分科教学的教学实验,《初级汉语课本》也编写成功了。后来经过跟踪调查,用分科教学模式培养的留学生,由于加强了听、读训练,进入别的学校进行专业学习时能够比较快地适应那里的学习。很快,这种分科教学模式也为有相同教学对象的其他学校所接受,逐渐成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主流模式,按这种模式编写的《初级汉语课本》也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鲁老师深情地回忆,中介语的概念及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创立的。1982年,鲁老师被派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做交换学者,接触到中介语理论,感到“相见恨晚”,原来教学中的困惑似乎迎刃而解,一下子就钻了进去。鲁老师介绍说,中介语是学习外语的人产生的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迁移与干扰形成的,它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鲁健骥教授形象地将目的语和中介语比喻为圆和圆的内接多边形的关系,强调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只能不断向目的语靠近,但难以与之等同。这种理论从学习心理、认知方面对外语学习中的偏误做了合理的解释,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一时之间成为各种学术会议的“热门话题”。退休之前,鲁老师写了十几篇关于中介语的文章,1984年他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被学界公认为是我国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开端。中介语理论的引进,开拓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鲁老师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史的研究并不晚于对于中介语理论的关注。也是在美国做交换学者的时候,他看到一些外国人写的“外语教学史”,但其中没有中国人的汉语教学史,心中觉得受到了刺激,于是开始着手收集相关资料。1998年,在大连召开的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年会上,鲁老师写了一篇呼吁学界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的文章,勾画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史的脉络,设想了研究的路径。这篇文章也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引起了共鸣,引起不少人潜心研究,形成了一定气候。鲁老师说,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应该进行总结梳理,让今天的人借鉴其宝贵的经验。鲁老师谦虚地说,限于资料和精力,自己这方面的具体研究做得不多,对外汉语教学史也远非一人之力能完成,呼吁成立一个团队完成这个事业。
“激创法”:中国气派的教学法体系
退休后的鲁老师依然没离开自己的老本行。先是应商务印书馆之约,和自己的老伴,同样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吕文华教授及几位年轻教师花四年时间编写了一部适合中等汉语水平的外国人使用的《商务馆学汉语词典》(2006年9月出版)。第二件事,是鲁老师认为非常有必要而且现在也具备了条件来做的一件事——形成中国气派的教学法体系,而不是总是跟着外国的外语教学法体系亦步亦趋。
鲁老师认为,西方的教学法值得我们借鉴,但不能完全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许多问题都是西方的教学法不能解决的。“我们有60年对外汉语教学的宝贵的教学经验,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遗产,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那么多的教学法,这可以说是形成我们自己的教学法体系的三大支柱。再结合汉语的特点,怎么就搞不出自己的教学法体系呢?”
2005年10月-2008年10月,鲁健骥老师被学校聘为校教学督导员,有机会重返课堂和第一线的教学“亲密接触”,对课程设置、教学法等产生了一些想法,2008年他和汉语进修学院的姜丽萍、张维、刘丽老师一起编写了一本《初级汉语精读课本》,体现了他对教学法的一些新思考。2011年,他的思考趋向成熟,设计出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的框架,并将之命名为“激创法”——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汉语、在创造中学习汉语的教学方法体系。这种方法把创造性的学习当做核心,是“以学生为本”思想的体现,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想的启发。对此,鲁老师充满了责任感,也对青年后辈提出了期许:“我也只是开了个头,提出一个框架、一种思路,呼吁大家都来重视这个问题,考虑这个问题,总结出一个北语自己的或者说是中国自己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Approach)来。”
虽然年事已高,对事业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鲁老师表示,“我对汉字教学、语音教学以及课程的设计,都有一些想法,我想在有生之年,一点一点地做,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给后人留一点可以参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