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人物 -> 正文

罗林:认真执着的理想者 脚踏实地的开拓者

发布日期:2013-04-02  作者:岳浩然 点击量:

  2011年12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首届“CRI杯”全国高校阿拉伯语演讲比赛颁奖典礼在我校举行。此次比赛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广在阿拉伯语专业领域中是绝无仅有的,无疑彰显了北语的阿拉伯语专业在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界的地位。此次比赛在北语举办绝非偶然,这一成果正是来自阿拉伯语专业教学团队多年来的辛苦耕耘。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北语阿语专业,领略阿语专业负责人罗林教授及其阿语团队的风采。

  在阿拉伯文化中徜徉

  罗林老师最初走上阿拉伯语专业这条道路可谓是机缘巧合。罗林老师在北京著名的汇文中学就读6年,高考前罗老师最希望报考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系。恰逢当年北京高校恢复招收保送生,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的景云英老师到汇文中学招收保送生,罗林老师在口试中得到景老师的赏识,在交流中也倍感投缘,于是就欣然接受了北大阿拉伯语专业的保送名额,从此与阿拉伯语结缘。从学习阿拉伯语到研究阿拉伯语,再到教授阿拉伯语、传播阿拉伯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既有艰辛的上下求索,更有在阿拉伯文化中徜徉的无限乐趣。 

  1985年罗老师进入北大阿拉伯语专业。当时国内小语种教学的学制是5年,现在回想起来,那是艰苦、浪漫、充实的五年。阿拉伯语是一门很难学的外语,而所谓捷径、天分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惟有多读多背多练才能学好外语。罗老师当时每天坚持早起晨读,晚上还经常在通宵自习室看书、在未名湖边的路灯下朗读课文,生活条件差,教学硬件设施落后,所以说是艰苦的五年。而这五年又是浪漫而充实的,当时季羡林、雷洁琼、费孝通、金克木、白寿彝(北师大)、刘麟瑞等众多大师都还健在,作为北大广播站记者,他有很多机会一睹大师的风采,聆听大师的教诲,大师们的话语看似平淡,慢慢回味却有着无限意蕴,令他受用无穷。在北大期间,罗老师还曾到科威特留学过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切实地感受到了阿拉伯当代文化。在北大学习的五年为罗老师在阿拉伯语道路上不断前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罗老师1990年从北大毕业后就来到了北语,谈起来北语的缘由时,罗老师笑着说,自己和北语很有缘分。他1987年第一次出国时就是来北语培训的,来北语时正值盛夏,草木葱郁,漫步在梧桐大道上,看到迎面而来的异国面孔,顿时对北语产生了无限的好感;而许多北大阿语系毕业的前辈,如施光亨、王绍新、李延扈、张月池、朱立才、高彦德教授也正在这所国际化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辛勤工作着,他们的名字经常被北大老师提起,堪称他学生时代的楷模;加之罗老师是一个很外向、善谈的人,他感觉北语宽松自由的氛围很适合自己的发展。

  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罗老师受教育部派遣赴也门共和国萨那技校任教。刚到也门时罗老师有些失落,这里和科威特很不同,目光所及尽是空旷的沙漠、破败的建筑,根本见不到像北京那样密集的高楼大厦,仿佛这个世界还在中世纪徘徊一样。但是在放松身心调整好心态之后,罗老师却逐渐爱上了那样的环境,建筑虽然破败却有几千年的历史,满眼荒漠但却体现了人和自然的交融,在这个环境中,罗老师开始进行文化上的深沉思考,与文明对话、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对话。罗老师说,现在回想起来,在也门任教的四年正是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阿拉伯文化中的四年。

  当谈起阿拉伯语的研究时,罗老师如数家珍,他认为研究阿拉伯语是一种很享受的过程,而且阿拉伯语有着极大的文化负荷,题材多,每次研究时都会有惊喜,有新发现;语言只是工具,研究语言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文化才是其精髓,只有了解文化掌握文化精髓才能拉近与这个民族之间的距离。有一年罗老师去沙特访问,沙特方安排了一次极具阿拉伯风情的接待:在沙漠深处,搭起帐篷,点起篝火,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周围一片旷野,微风习习,一轮明月高悬。当时在座的有沙特的一些知名的文化学者,他们就问罗老师对此情此景有何感想,罗老师就聊起了在明亮的月光下,有朋友的陪伴,不由得生出对爱人的思念和对废墟的眷恋,而这种情愫在阿拉伯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学者们听后无不流露出赞同的目光,无形之间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底蕴深厚而又朝气蓬勃的专业

  北语的阿拉伯语专业既有着深厚的底蕴又有着蓬勃的朝气。虽然1978年北语才开始招收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但阿拉伯语从北语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北语紧密相连。北语的前身 “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在1962年创办的同一年就开始招收索马里等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1964年,学校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时就成立了阿拉伯语专业,开始招收中国学生学习阿拉伯语。采访中罗老师回顾了阿拉伯语专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64年李占经老师创立阿拉伯语专业到1978年成立阿拉伯语本科专业,这一阶段的阿语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对外汉语师资,我校最早的几届国家教委出国师资阿拉伯语培训班毕业生中人才辈出,赵金铭、刘英林、李润新、郭志良等都已是北语对外汉语教学的领军人物。

  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2003年。此时阿拉伯语专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完备的专业。杨孝柏、赵培森、葛继远、韩家瑞、李振中、王德新、熊晓焰、杨冬生等多位老师为阿拉伯语专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杨孝柏教授和李振中教授,杨孝柏教授翻译了50余部阿拉伯文学作品,他主编的《简明汉语阿拉伯语字典》、《阿拉伯古代诗文选》(中文)和《中国古代诗文选》(阿文)至今仍是阿拉伯学生学习汉语的必备书。李振中教授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特别是伊斯兰哲学领域成果丰硕、影响深远。他所主编的《东方哲学史(阿拉伯卷)》是当代哲学界的重要文献。

  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随着老一辈教师的陆续退休,2003年9月,罗林老师任阿拉伯语专业负责人时,整个专业就只有一个老师,一个20人的本科班,每四年才招一次生,阿拉伯语专业的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重振阿拉伯语专业,罗老师夙兴夜寐,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在北外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同时一方面从北大、北外等高校请张甲民教授、景云英教授、仲跻昆教授、国少华教授等著名的阿拉伯语学者来北语任教,另一方面引进新老师,重新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的高学历教学团队。现在阿拉伯语专业共有罗林、刘风华、周华、陆映波、汪颉珉、蒋维等6名正式教师,平均年纪只有三十多岁,用罗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各位老师志同道合、战斗力强、执行力强、学缘结构好、没有门户之见,老师们会定期交流备课,定期举行学术沙龙畅谈研究心得,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空间。

  经过几年的建设,阿拉伯语专业重新焕发了比之前更为耀眼的光芒:2006年阿拉伯语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罗林老师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2007实现了本科年年招生;2008年阿拉伯语专业成为北语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阿拉伯语专业成为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阿拉伯语专业的发展也为2011年学校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短短的五年中,阿拉伯语专业的在读中外研究生(包括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总数已接近40人,成为国内高校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人数最多的硕士点。采访中罗老师还兴奋地提到,2011年底教育部已经确认我校成为“教育部阿拉伯研究基地”的培育点,而这必将使我校阿拉伯语专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越来越宽广的舞台

  如何评价现在的北语阿拉伯语专业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呢?罗老师沉吟片刻回答道:“我们学校的阿拉伯语本科专业已经成为全国最强专业之一,随着我校阿拉伯语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我校阿拉伯语专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优势地位也将得到进一步的确立。”

  罗林老师介绍说,中东世界在国际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阿拉伯语的重要性。中国与阿拉伯各国在能源、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和深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出于战略需要更是将对阿拉伯汉语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此背景下,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为阿拉伯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保障。在采访中罗老师多次提到,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没有学校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阿拉伯语专业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今日的辉煌的。学校的国际化平台也为阿语专业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2个阿拉伯国家在我校都有留学生,而40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联盟、沙特王室、约旦王室都为阿拉伯语专业提供过宝贵的支持和帮助。阿拉伯语专业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亚历山大法鲁斯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沙特国王大学、沙特伊马姆大学、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突尼斯大学、科威特大学、苏丹喀土穆国际阿拉伯语学院等众多阿拉伯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

  一流的专业造就了一流的人才。40多年来,阿拉伯语专业桃李满天下,数百名毕业生正辛勤工作在外交、传媒、国防、能源、交通、旅游、经贸和高等教育等领域。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节目主持人、记者冯韵娴就是2009年从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的校友。她先后成功地采访过苏丹外交部长、苏丹驻中国大使馆大使等人;在中央电视台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担任同声传译;2011年主动请缨前往利比亚进行采访报道,成为最年轻的战地记者,她的勇敢和敬业博得各方好评,201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今年是学校的五十周年校庆,五十年的婚姻是金婚,而对北语来说,这五十年也是金婚,是外语和汉语的金婚,对外汉语是大树,新建专业、衍生专业是鲜花,北语要成为国际型大学需要汉语和外语共同的支撑,这一切都为北语阿拉伯语专业提供了广阔天地。有着罗林老师这样心怀梦想同时又脚踏实地的教师,阿拉伯语专业必将大有作为,和学校一起迎来新的发展 !

罗林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