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人物 -> 正文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团同话剧社:同心不泯,激情常在

发布日期:2014-12-17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量:

  11月5日,北京语言大学同话剧社在校团委田超老师的带领下,赴上海戏剧学院参加中国校园戏剧节,于端均剧场演出年度大戏《审判,开始了》。在戏剧节最终日程的颁奖典礼中,本剧目荣获非艺术类专业院校优秀导演、优秀演员和优秀组织多个奖项,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同话剧社是北京语言大学唯一一支以话剧艺术作为灵魂核心的社团,它的前身是1995年成立的北语话剧社。2003年学校成立中外学生艺术团后成为其主要社团之一。剧社自成立以来延循学院派和先锋派结合的风格,曾多次参加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等戏剧类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同话剧社在经历了初期的建设、发展后,已经成为一个多姿多彩、团结向上的话剧爱好者之家。现有登记成员53名,分布在各个院系专业中。话剧作品《失迷》曾参与第二届非演出季在朝阳区文化馆九个剧场的演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获得第二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专场一等奖。《独立节的宣判》获得第三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普通短剧一等奖。年度大戏《切格瓦拉》分别于2010年11月11、12日和2011年5月20日在魔山剧场公演,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并于2011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最佳组织奖。2012年6月11日于魔山剧场进行话剧汇报演出,分别表演了《日出》(第三幕)、《独立节的宣判》、《群猴》。2012年年末至2013年上半年于北语主楼209为北语师生送上《去爱吧,犀牛》《蠢货》《账目两清》《窗户朝着田野的房子》《求婚》《青春禁忌游戏》六出好戏。2013年《账目两清》获得第四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普通短剧一等奖,《群猴》获得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最佳组织奖。2014年《推演》于第13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获得优秀剧目奖、最佳演员和最佳道具奖。

  心同戏异

  今年5月,本次同话剧社的获奖作品《审判,开始了》已在艺术团“艺术博览·走进拉丁美洲”活动中于北语校园连续两天上演。为了迎接本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学校、艺术团的大力支持以及话剧社总导演韩博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再度拾起半年前的热情,于10月1日开始启动复排工作。复排之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三位主演一起观看之前的演出录像。总导演韩老师说过,复排与初排不同的地方在于,复排的时候对于调度和台词已经十分熟练,仅仅满足于完成调度和表演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角色,挖掘角色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这个时候,演员必须多进行尝试,最后想出与人物性格最贴近并且能最佳展现人物心情的调度,这些尝试的完成都立足于每天三小时以上的排练。

  复排不仅在戏的要求上有所不同,排练过程也大不相同。演员每天要保证五十分钟的瑜伽训练,初期进行的踩单车对词,到后期的铃木忠志特殊形体训练法,整整一个月从未停止过对形体和体能的锻炼。韩老师选择的复排对词方式也是别有用心——演员们躺在垫子上说着同样的话,却时而声嘶力竭,时而喃喃细语,抑或是演员被绑在椅子上背靠背对词。这些都是为了让演员忘记过去的情感,忘记之前对这种台词的记忆,实现新的突破。

  随着第一次联排的结束,《审判》的复排走向了精益求精的阶段。从对几位主演的采访中我们得知复排期间他们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疲倦期。大约到了第二次联排时,学生导演觉得自己已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只能循规蹈矩地按照韩老师的要求督促演员们按部就班地不断重复。这一阶段,演员难免感到无力,有时觉得似乎没有必要再作改动,有时又觉得演得还不够完美,更担心过于机械的重复会磨灭热情。幸远的是,执行制作人田晓刚和学生导演胡景涵都努力地尝试着在主演们的排练中寻求更多的突破点,并反复考量细节,帮助全组度过了疲倦期。

  热爱是最好的天赋

  大学生校园戏剧主要是由非戏剧专业的大学生所组成的戏剧社团开展的戏剧活动。在舞台艺术普遍衰微的今天,戏剧却悄然在校园里蓬勃发展。从最初自发组织的戏剧小组发展到今天站在全国最高戏剧比赛舞台上的优秀团队,同话剧社的发展历程是颇为艰辛的,同时也是令人感动的。如果没有十足的热爱,演员也许很难坚持在舞台上保持长达一百多分钟的高水平演出。舍弃话筒的辅助,进行大量的肢体动作,对演员的体力和声音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为了寻找对人物的感觉,他们一起观看主题类似的电影,从中寻找痛苦的根源和表现形式。女主角包丽娜的扮演者张兆聪子同学说,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从早上进入排练场一直排到晚上11点多才结束,饭也是在排练场吃的。这部戏的主要角色只有三个,因此三个人在台上要一直说台词、做动作,排练结束后根本没力气动,但大家在排练的时候却一点都不觉得累并且觉得很幸福。话剧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它让每一个热爱它的人似乎忘记了累是什么感觉。负责音效的刘佳琪同学说,当时音效室在整个剧场的最后端,又因为里面布满轰轰作响的机器,并不能很清楚地分辨自己所放音效的音量。韩老师说,“没有别的办法,你要想做到最好,只能一次次跑到剧场观众席中央,用自己的耳朵感受,并用精确的刻度记录。”于是,她便开始了无休止的剧场折返跑。奇怪的是丝毫疲劳感都没有,她感觉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动力,是兴奋临近、肾上激素一直在分泌的那种跃跃欲试。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要感谢韩老师,是他教会了同话成员什么叫“热爱”。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团秘书长兼同话剧社前副社长齐畅同学说,跟着韩博老师,走到哪里就用自己的执着坚守到哪里。韩博老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03级导演系,2010年受聘为艺术团指导老师。他不排戏时随和风趣,但一到了排练场立马全身心投入,经常给演员们进行动作的示范以及台词的指导,乐此不疲。韩老师对整个同话来说,可谓恩重如山。

  齐心合力

  事实上,一场好的话剧只有演员和导演是不够的,还需要舞台监督、灯光、音效、服装、道具等各部门的配合。全权负责演出期间所有幕后工作的舞台监督徐菀璇同学说,这次幕后人员不多但大家都很认真负责,所以对这次比赛很有信心,最紧张的时刻是打响第三遍场铃、熄灭场灯时,生怕因为开场失利而影响了全剧效果。戏剧是声光与空间的艺术,所以对于音效、灯光等部门的要求会分外严苛。负责音效的刘佳琪同学说,虽然后期在排练场几乎每天都会跟组彩排,但真的到了剧场,面对着从未谋面的、布满了推手与按钮的操纵台,还是不免倒吸一口凉气。灯光小能手王魏丽则觉得操作台虽然看起来酷炫,但却要求手脑并用,不仅要求对剧本熟悉,还要反复和演员及音效进行完美无瑕的配合。负责服装的郭佩珊同学为了找到一件适合女主人公包丽娜的服装,淘遍了实体店和网店。前期最辛苦的道具班,在上海的几天里也遭遇了巨大困难——改换了环境、舍弃了大量现成的大件道具,所以在上海对道具的修补和制作都非常困难。大部队出发的前两天,同话剧社现任社长田晓刚和副社长罗庆祥提前赶往上戏,提前置备各种用于制作道具的材料,并硬碰硬地开始道具组装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同话剧社的道具班底虽然历史不长,但近年在班长翟竟达同学的领导下,道具班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今年8月获得大学生金刺猬戏剧节最佳道具奖的话剧《推演》中的道具,就是由翟竟达领衔制作的。以上这些台前幕后的种种感动都被记录在特约摄影师玄铮老师和话剧社常驻摄像师全承贤的相机中。他们按动快门定格剧中的精彩瞬间,用镜头见证和记录了这场演出背后的辛苦、快乐与感动。

  同心不老岁月常在

  韩博老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同话剧社能越来越多地推广、传播戏剧,把同话人对戏剧的热爱告诉更多的人,告诉他们什么是戏剧,什么是好的戏剧、有追求的戏剧。以一个点扩及一个面,希望同话不仅单单成为普通的校园剧社,更能成为一个非盈利性质的独立剧团。最重要的是,这里将成为有追求并热爱戏剧的人们的聚集地。而那些前辈们积累下的值得学习的表演经验和话剧创作技巧,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未来的每一个同话人都能从中获益。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爱话剧、有“同”心的人加入剧社,在这里挥洒激情,实现自己的话剧梦想。

  从1995到2014,同话未老、同话未变,一切也都如社训里说的那样:志同道合,求同存异,情同手足,去伪存真。(特约记者张兆聪子 茹意 张志上 牟心宇)

同话剧社

同话剧社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