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好的,我这就过去通知他。”
采访刚开始不久,贾烈英老师的手机信息电话铃声便响个不停。挂了电话,贾老师满脸歉意地向记者解释道,因为一个学生考研究生的事儿遇到些突发紧急情况,但电话一直联系不上,为了不耽搁事儿,贾老师决定亲自跑去一趟。语罢,贾老师便匆匆起身离开,边走还不时焦急地说,“这可关乎孩子命运转折呢”。
爱之深,责之重
自去年十月出任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以来,贾老师每天的事儿就没断过。谈起自己担任院长以来的感受,贾老师感慨道:“从去年十月开始,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横向行政工作量增加了。普通老师的话,在纵向做好科研和教学就差不多。但做了行政以后呢,方方面面都要兼顾。无论是开课、考试、协调中外活动还是跟各个职能部门的合作,都变得多起来了。这些方面都得多费心思,而且时间很紧,活儿一来就要赶紧落实。接手这个工作几个月了,现在还在适应。因为长时间没有做过行政工作,也是个挺大的挑战。”
竞选院长前,贾烈英老师一直是学生口中的“贾翁”,如古时散居儒士,性格恬淡温和,闲时读读书、看看画、站站桩、耍耍拳,好不快哉。谈起现在的生活,贾老师说,“现在呢,除了工作以外,能够省下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了。工作占用了大部分时间,等你做完了,回去以后,时间也就差不多了,该洗洗睡了。”
当被问及是否后悔放弃自己之前闲适的生活时,贾老师摇了摇头,顿了顿,说道:“之前有些人认为,退了休以后要好好享受人生;也有些人认为,等我钱到了一定的程度再享受人生。实际上呢,享受人生就在当下。虽是‘结庐在人境’要做到‘无车马喧’,只要‘心远地自偏’便足矣。人之所以强大在于内心,当你的心强大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外在环境的影响就不那么大了。我现在做的事情都很有价值,很多事情都和别人的生计和发展有关系,所以还需要格外用心做。有时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希望自己能够尽一己之力帮助到别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北语爱得深沉!”这是贾老师竞选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时提到的一句话,感染了在场很多人,也道出了不少老北语人的心声。
“我是88年来到北语,在这里工作生活接近三十年,留下了许多青春和人生的回忆。北语最吸引我的地方,第一是情感的记忆,第二就是自由的气息。北语校园环境的宽松度,在北京各大高校之中是比较少见的。无论是学术上的自由度,还是文化方面的多元化,都很具特色。五道口这个地区之所以名气那么大,与北语的存在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北语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的文化碰撞所营造的多元文化氛围造就了五道口的繁华。北语不仅仅以对外汉语教学见长,实际上,在这一种文化表象的背后,涉及一种文化交融,你在北语生活时间越长,对此体会就越深。北语学生在校学习间,也潜移默化地被打上了多元文化的烙印,而多元文化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包容,意味着较高的舒适度。就像很多移民国家一样,之所以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那么多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宽松的环境,多元文化交织,人们带着各自的梦想前来寻梦。北语号称‘小联合国’,正具备这个鲜明的特色。”
回想起当初竞选的场景,贾老师笑言,“当时竞选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自己想着也是一种挑战,尝试超越自己一下,看一看有没有可能过另一种生活。”虽说笑言是在尝试,但这份重担一旦挑上肩,千斤之重唯有贾老师自己清楚。
“咱学校国政专业当初没有大干快上,可以说留下一些遗憾。但正因为如此才留下了发展自己特色的空间。你看,现在世界上很多知名大学,其中不少就是以小而精而闻名。比方说普林斯顿大学,尽管专业规模不是那么大,却是国际关系学界的精品,北语国关人与人之间互动比较紧密,这就是一个优点。现在不少大学为打造综合性大学,设立了许多大而全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科的发展都在同质化,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以后北语怎么发展,还有很多想象的余地。”
谈到国政专业的发展规划,贾老师信心满满:“前一段时间,李宇明书记和崔希亮校长谈到,北语现在处于一个转折点,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由对外汉语为主向多学科发展,由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型,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拓展。尤其是现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碰撞和摩擦,对于熟悉国际事务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国家已经迎来了国际问题研究的第三个高峰。现在国际关系学院正在招兵买马,希望未来能够将更多懂外交实务的精英吸纳进来,再招募一些海归以充实我们的教学队伍。这样的话,我们专业就不但有理论方法、历史知识的灌输,更兼备实战经验的熏染,这对于学生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儒”“侠”并济,淡然处之
在多数人眼中,贾老师平日里都是温和幽默的儒士形象,而办公室、教室之外的贾老师,却是一位地道的功夫迷。
贾老师出生在河北武强县,那里是梅花拳的故乡。据贾老师描述,在河北这块土地上,有很多武术门派,比如:形意拳、八极拳、八卦掌等,种类繁多。上大学的时候,因为自己身体比较单薄,所以贾老师希望通过学习武术来强身健体。后来渐渐喜欢上了大成拳,并且一练就是数十年。
“在过去,我自己业余兴趣最浓的是练武术。现在有空的时候还会站一会儿桩。有时间会去浏览一些我的师傅、师兄弟们留下的一些关于武术方面的信息。比方他们又发表了什么了,又搞了什么活动了。有的时候,一浏览这些信息就会乐不思蜀,好长时间就过去了,这是骨子里面喜欢的东西。”
贾老师不仅仅爱好武术本身,更深入研讨其中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关于“儒”和“侠”的一种独特观念。
“来到北语以后,闲暇时我阅读了大量的武侠小说,再加上参禅论道,看王维诗歌等等,把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拉了进来。近些年来,我越来越喜欢儒家学说,喜欢杜甫。我很喜欢他们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当国家有难的时候表现出的那种特别真切的感受。而我自个儿到了这个年纪也经历过一些磨难,就想着我不能光是独善其身,也应该兼济天下,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多帮助别人,即便是很小很小的事情。”
人有多重的人格。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人有本我、自我、超我。除了完成本职工作,成立一个“心社”,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探讨“心”的作用以及怎样修心养性的问题,是贾老师一直以来的愿望,也是超我得以实现的方法之一。
“心社在咱们的历史上也是有迹可循的。以前有陆王心学,佛教中有禅宗,哲学里有唯心主义流派,很多宗教里有修心的法门,国际关系当中的建构主义强调观念的作用。实际上,要是来研究的话,中西文化非常相融的一部分,都是在探讨如何做一个开心的人。在这方面,我这些年思考了很多,也尝试着去实践。心社的功能就是让大家通过这个交流平台打开心扉,做一个永远开心快乐的人。儒家讲究修身养性,佛教讲究戒定慧,基督教讲求祷告,共产主义讲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和心有关。未来,我想开一门课叫心学,有共同爱好的人能凑到一块儿,互相探讨切磋,达到一种理想人格。”
回首过往,贾老师感叹:“人的一生总会有各种磨难曲折。年轻时,人总会做一些傻事,本应有更多的贡献和担当,但却没做到。但也不会因为‘往事不可谏’而放弃‘来者犹可追’。我的人生信念是,主动去顺应变化、把握规律,努力做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积极面对生活。”
贾烈英